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两种典型竹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7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4页
        1.2.1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2 竹林碳循环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3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第19-24页
    1.3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第24-27页
        1.3.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2 研究目标第25页
        1.3.3 技术路线第25-27页
2 研究区及研究方法第27-3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7-29页
    2.2 研究方法第29-33页
        2.2.1 通量观测第29-30页
        2.2.2 气象观测第30-31页
        2.2.3 土壤呼吸的测定第31-32页
        2.2.4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第32页
        2.2.5 光合等生理参数的测定第32-33页
    2.3 数据处理第33-38页
        2.3.1 通量的原理及数据处理第33-35页
        2.3.2 气象数据处理第35页
        2.3.3 土壤呼吸数据处理第35-36页
        2.3.4 统计分析第36-38页
3 两种典型竹林生态系统的C02通量变化状况分析第38-63页
    3.1 两种竹林碳通量的日动态变化特征第38-42页
        3.1.1 毛竹林碳通量的日动态变化特征第38-41页
        3.1.2 雷竹林碳通量的日动态变化特征第41-42页
    3.2 两种竹林碳通量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第42-58页
        3.2.1 毛竹林碳通量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第42-51页
        3.2.2 雷竹林碳通量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第51-58页
    3.3 两种典型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特点分析第58-60页
    3.4 讨论第60-62页
    3.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4 两种典型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利用率及其影响因子分析第63-75页
    4.1 两种典型竹林碳利用率的变化特征第63-66页
    4.2 影响两种竹林碳利用率的因子第66-72页
    4.3 两种典型竹林碳利用率的特征分析第72-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5 两种典型竹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分析第75-84页
    5.1 两种竹林土壤呼吸的日变化特征第75-76页
        5.1.1 毛竹林土壤呼吸的日变化特征第75页
        5.1.2 雷竹林土壤呼吸的日变化特征第75-76页
    5.2 两种竹林土壤呼吸的月、年际变化特征第76-80页
        5.2.1 毛竹林土壤呼吸的月、年际变化特征第76-77页
        5.2.2 雷竹林土壤呼吸的月、年际变化特征第77页
        5.2.3 土壤呼吸模型的筛选第77-80页
    5.3 两种竹林土壤呼吸的特征分析第80-81页
    5.4 讨论第81-83页
    5.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6 两种典型竹林土壤呼吸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贡献第84-91页
    6.1 毛竹林土壤呼吸碳通量的贡献第84-86页
    6.2 雷竹林土壤呼吸对碳通量的贡献第86-89页
    6.3 本章小结第89-91页
7 两种典型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对高温干旱天气的响应第91-106页
    7.1 高温干旱情境下毛竹林碳通量的变化第91-97页
    7.2 高温干旱情境下雷竹林碳通量的变化第97-105页
    7.3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8 结论与讨论第106-112页
    8.1 结论第106-107页
    8.2 创新点第107页
    8.3 讨论第107-112页
        8.3.1 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驱动性因子分析第108-109页
        8.3.2 竹林土壤呼吸模型的筛选及验证第109-110页
        8.3.3 竹林土壤呼吸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贡献第110-111页
        8.3.4 问题及展望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32页
个人简介第132-134页
导师简介1第134-135页
导师简介2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锑基硫族化合物薄膜太阳电池器件研究
下一篇:Epac在VTA多巴胺神经元内源性大麻素介导的抑制性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