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种植业论文--粮食作物论文

气候变化下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户种植适应策略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4页
        1.2.1 气候变化第13-14页
        1.2.2 敏感性第14页
        1.2.3 适应第14页
    1.3 理论基础第14-15页
        1.3.1 人地关系和谐论第14页
        1.3.2 环境感知论第14-15页
        1.3.3 边际收益理论第15页
        1.3.4 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第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5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第17-20页
        1.5.1 研究区域概况第17-18页
        1.5.2 数据来源第18-20页
    1.6 技术路线第20-22页
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2-30页
    2.1 气候变化下农业水热资源变化特征第22-24页
        2.1.1 气候变化下全球农业水热资源变化特征第22-23页
        2.1.2 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水热资源变化特征第23-24页
    2.2 农业气候要素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第24-26页
        2.2.1 农业气候要素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第24-25页
        2.2.2 农业气候要素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第25-26页
    2.3 气候变化下农户种植适应研究第26-28页
        2.3.1 调整作物布局以适应气候变化第27-28页
        2.3.2 调整作物品种和传统耕作方式进行农业革新以适应气候变化第28页
        2.3.3 从事非农活动获得更高的家庭收入来确保生计的稳定第28页
    2.4 相关研究述评第28-30页
3 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育期气候因子多年变化趋势第30-40页
    3.1 主要粮食作物生育期气候因子时间变化第30-31页
        3.1.1 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因子时间变化第30-31页
        3.1.2 夏玉米生育期气候因子时间变化第31页
    3.2 主要粮食作物生育期气候因子空间变化第31-38页
        3.2.1 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因子空间变化特征第32-36页
        3.2.2 夏玉米生育期气候因子空间变化特征第36-38页
    3.3 本章小结第38-40页
4 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分析第40-48页
    4.1 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对生育期气候因子的敏感效应分析第40-45页
        4.1.1 冬小麦产量对生育期气候因子的敏感效应分析第40-42页
        4.1.2 夏玉米产量对生育期气候因子的敏感效应分析第42-45页
    4.2 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对气候趋势变化的敏感区第45-47页
    4.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5 农户种植适应策略研究——基于敏感区与非敏感区的调查对比第48-62页
    5.1 调查区域农户的基本信息第48-50页
    5.2 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第50-52页
    5.3 气候变化下农户种植适应策略分析第52-55页
        5.3.1 农户采取的适应措施第52-53页
        5.3.2 农户选择的适应模式第53-55页
    5.4 气候变化下农户采取适应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5-60页
        5.4.1 农户采取适应措施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5-57页
        5.4.2 农户选择适应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7-60页
    5.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6 结语第62-64页
    6.1 主要结论第62-63页
    6.2 创新之处第63页
    6.3 研究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致谢第70-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视域下精准扶贫研究
下一篇: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以云南省元江芒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