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种子大小性状的多位点关联分析与候选基因鉴定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缩略语表第13-14页
1 前言第14-42页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第14页
    1.2 植物数量性状第14-15页
    1.3 植物数量性状关联分析研究进展第15-21页
        1.3.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概念第15-16页
        1.3.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第16-17页
            1.3.2.1 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方法第16页
            1.3.2.2 混合线性模型(Mixedliner model,MLM)方法第16页
            1.3.2.3 快速检测方法第16-17页
            1.3.2.4 多位点关联分析方法第17页
        1.3.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软件包第17-18页
            1.3.3.1 PLINK第17-18页
            1.3.3.2 TASSEL第18页
            1.3.3.3 mrMLM第18页
            1.3.3.4 GEMMA第18页
        1.3.4 影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因素第18-19页
            1.3.4.1 连锁不平衡第18-19页
            1.3.4.2 分子标记密度第19页
            1.3.4.3 群体结构第19页
            1.3.4.4 样本容量第19页
        1.3.5 植物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第19-20页
        1.3.6 大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4 植物种子大小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第21-33页
        1.4.1 植物种子大小相关性状遗传学的研究进展第22-23页
        1.4.2 植物种子大小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进展第23-25页
        1.4.3 植物种子大小相关性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第25-28页
        1.4.4 植物种子大小相关性状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进展第28-29页
        1.4.5 大豆种子大小的研究进展第29-33页
    1.5 作物驯化的研究进展第33-38页
        1.5.1 驯化的概念第33页
        1.5.2 作物驯化的研究进展第33-36页
            1.5.2.1 作物驯化性状的研究进展第33-34页
            1.5.2.2 驯化过程中基因和基因组变化的研究进展第34-36页
        1.5.3 大豆驯化的研究进展第36-38页
    1.6 生物信息学的应用研究第38-40页
        1.6.1 比较转录组学的应用研究第38-39页
        1.6.2 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方法的应用研究第39-40页
    1.7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40-4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2-48页
    2.1 研究材料及其田间试验设计第42-44页
        2.1.1 大豆试验群体及其田间试验设计第42页
        2.1.2 大豆种子大小与百粒重的测定第42-43页
        2.1.3 大豆不同品种与不同时期转录组数据的获取第43页
        2.1.4 大豆种子成熟前期与中期差异表达候选基因的获取第43页
        2.1.5 大豆驯化位点的获取第43-44页
    2.2 GWAS分析第44-45页
        2.2.1 群体结构第44-45页
        2.2.2 多位点GWAS分析方法第45页
    2.3 大豆种子大小相关性状的候选位点的确定第45-46页
        2.3.1 多位点GWAS分析的候选位点第45页
        2.3.2 驯化位点的确定第45-46页
        2.3.3 优异等位基因的确定第46页
    2.4 大豆种子大小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和驯化基因的确定第46-48页
        2.4.1 GWAS候选基因高表达筛选第46页
        2.4.2 GWAS候选基因在不同种子大小品种间的差异表达分析第46-47页
        2.4.3 差异表达基因与大豆种子成熟前期与中期差异表达基因比较第47页
        2.4.4 大豆种子大小性状驯化基因的确定第47-4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8-79页
    3.1 大豆种子大小相关性状的分布特征与方差分析第48页
    3.2 大豆种子大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48-49页
    3.3 大豆种子大小相关性状的多位点GWAS分析第49-51页
    3.4 大豆种子大小相关性状的候选位点、QTR和候选基因与驯化基因的确定第51-79页
        3.4.1 候选位点和QTR的确定第51-60页
        3.4.2 候选基因高表达筛选和差异表达分析第60-61页
            3.4.2.1 候选基因的高表达筛选第60页
            3.4.2.2 高表达基因在大豆不同种子大小品种间的差异表达分析第60-61页
            3.4.2.3 差异表达基因和种子成熟前期与中期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第61页
        3.4.3 大豆种子大小相关的驯化位点、驯化基因的确定及其优异等位基因的分布第61-65页
            3.4.3.1 驯化位点的确定第61-62页
            3.4.3.2 大豆种子大小驯化基因的确定第62页
            3.4.3.3 驯化位点优异等位基因的分布第62-65页
        3.4.4 优异等位基因的确定及其分布和设计育种第65-68页
            3.4.4.1 优异等位基因的确定及其分布第65-66页
            3.4.4.2 设计育种第66-68页
        3.4.5 大豆种子大小相关性状高频率QTNs及其相关基因的确定第68-79页
            3.4.5.1 大豆种子大小相关性状高频率QTNs的确定第68-73页
            3.4.5.2 大豆种子大小相关性状高频率位点附近基因的发掘第73-79页
4 讨论第79-86页
    4.1 单位点与多位点GWAS方法在大豆关联分析中的比较第79-80页
    4.2 GWAS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分析第80-81页
    4.3 大豆种子大小相关性状的优异等位基因分布与改良性状的重要品种第81-82页
        4.3.1 大豆种子大小相关性状的优异等位基因分布第81-82页
        4.3.2 改良大豆种子大小相关性状的重要品种第82页
    4.4 GWAS候选位点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和一因多效现象第82-83页
    4.5 大豆种子大小相关性状的重要关联位点与候选基因第83-86页
        4.5.1 大豆种子大小相关性状的重要关联位点第83页
        4.5.2 大豆种子大小相关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第83-86页
5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第86-87页
    5.1 全文结论第86页
    5.2 创新点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7页
附表第97-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蓝型油菜种子植酸含量的遗传解析
下一篇:陆地棉重组自交系再生能力及相关基因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