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以及现状 | 第10-12页 |
1.2 棉花的外植体培养和植株再生的发展及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影响棉花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因素 | 第13-16页 |
1.2.2 培养体系的选择对棉花体胚发生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3 棉酚的存在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第17页 |
1.3 数量性状的特点 | 第17-20页 |
1.3.1 分子标记 | 第18-19页 |
1.3.2 分子标记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 遗传作图群体 | 第20-22页 |
1.4.1 临时分离群体 | 第20-21页 |
1.4.2 永久性分离群体 | 第21-22页 |
1.5 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相关性状QTLs的研究 | 第22-25页 |
1.5.1 棉花QTLs定位研究 | 第24-25页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6-32页 |
2.1 品种(系)材料 | 第26页 |
2.2 方法 | 第26-27页 |
2.2.1 棉花体胚发生所需培养基 | 第26-27页 |
2.3 组织培养方法 | 第27-28页 |
2.3.1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7-28页 |
2.3.2 愈伤组织的继代 | 第28页 |
2.3.3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28页 |
2.4 衡量棉花体细胞胚再生能力性状的统计 | 第28-29页 |
2.4.1 不同基因型棉花的再生能力比较 | 第28-29页 |
2.5 YE家系单株DNA提取 | 第29-32页 |
2.5.1 标记基因型分析 | 第30-31页 |
2.5.2 图谱上的标记分析 | 第31-32页 |
2.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2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2-48页 |
3.1 不同培养体系下YE家系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诱导流程 | 第32-33页 |
3.2 不同培养体系棉花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3-36页 |
3.3 亲本和YE家系的表型变异 | 第36-37页 |
3.4 YE再生家系继代繁殖力(CSC)和分化能力关系 | 第37-39页 |
3.5 IK和DK体系下YE愈伤组织的再生时间和再生率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3.6 两个培养体系可再生植株相关性状比较 | 第40-42页 |
3.7 再生能力相关位点的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42-48页 |
3.7.1 IK体系下高再生能力品系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43-45页 |
3.7.2 DK体系下高再生能力品系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45-48页 |
4 讨论与分析 | 第48-51页 |
4.1 培养体系的选择 | 第48页 |
4.2 高再生能力家系的筛选 | 第48-49页 |
4.3 高再生能力等位基因位点的筛选 | 第49-50页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后续实验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附录 | 第59-66页 |
附录1 IK中五个品系的YZ-1等位基因分布图 | 第59-62页 |
附录2 DK中五个品系的YZ-1等位基因分布图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