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甘蓝型油菜种子植酸含量的遗传解析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缩略词表第14-15页
1 文献综述第15-30页
    1.1 植酸的作用与功能第15-19页
        1.1.1 植物体内的磷第15-16页
        1.1.2 植酸的重要作用第16-17页
        1.1.3 植酸的负面影响第17-19页
    1.2 种子中植酸的合成途径第19-23页
        1.2.1 植酸的合成部位第19-21页
        1.2.2 植酸的合成途径第21-22页
        1.2.3 植酸的测定方法第22-23页
    1.3 植物植酸遗传研究进展第23-30页
        1.3.1 控制植物种子植酸含量的遗传位点第23-26页
        1.3.2 植酸合成关键基因的突变体第26-28页
        1.3.3 调控磷向籽粒分配的基因功能研究第28-30页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30-33页
    2.1 研究目的第30-31页
    2.2 研究内容第31-32页
        2.2.1 油菜种子植酸含量及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31页
        2.2.2 油菜种子植酸含量及相关性状QTL的定位与分析第31页
        2.2.3 油菜种子植酸含量与苗期根形态性状的相关性第31-32页
    2.3 技术路线第32-33页
3 油菜种子植酸含量及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33-5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3-36页
        3.1.1 实验材料第33页
        3.1.2 甘蓝型油菜关联分析群体大田实验第33-34页
        3.1.3 油菜种子植酸浓度和含量的测定第34页
        3.1.4 甘蓝型油菜种子植酸含量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34-35页
        3.1.5 候选基因的预测与表达第35-3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6-53页
        3.2.1 甘蓝型油菜关联分析群体植酸含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第36-40页
        3.2.2 甘蓝型油菜种子植酸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40-48页
        3.2.3 甘蓝型油菜种子植酸含量显著关联的候选基因的表达谱第48-51页
        3.2.4 甘蓝型油菜种子植酸含量单倍型BnaA9Hap第51-53页
    3.3 讨论第53-56页
        3.3.1 甘蓝型油菜种子植酸含量相关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第53-54页
        3.3.2 甘蓝型油菜种子植酸含量和浓度与种子重量的相关性第54页
        3.3.3 与甘蓝型油菜种子植酸含量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SNPs及其候选基因第54-56页
4 油菜种子植酸含量及相关性状QTL的定位与分析第56-7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4.1.1 实验材料第56页
        4.1.2 大田实验及种子收获第56页
        4.1.3 油菜种子植酸浓度和含量的测定第56页
        4.1.4 油菜种子植酸含量相关QTL的检测第56-57页
        4.1.5 候选基因的预测第57页
        4.1.6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5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7-70页
        4.2.1 不同磷水平,Tapidor和宁油7号种子植酸浓度、植酸含量和千粒重的差异第57-58页
        4.2.2 不同磷水平,BnaTNDH群体种子植酸浓度、植酸含量和千粒重的差异第58-64页
        4.2.3 BnaTNDH群体种子植酸浓度和含量QTL的定位第64-67页
        4.2.4 油菜种子中植酸合成和运输相关候选基因的预测第67-70页
    4.3 讨论第70-72页
        4.3.1 低磷和正常磷处理,BnaTNDH群体种子植酸浓度和含量的差异第70页
        4.3.2 甘蓝型油菜种子植酸浓度和含量QTL的定位第70-71页
        4.3.3 QTL区间内候选基因的分析第71-72页
5 油菜种子植酸含量与根形态性状的相关性第72-9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2-75页
        5.1.1 油菜短期无磷饥饿营养液培养实验第72页
        5.1.2 油菜长期缺磷营养液培养实验第72-73页
        5.1.3 高通量无磷纸纸培实验第73页
        5.1.4 QTL区间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第73-75页
        5.1.5 数据分析第7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5-89页
        5.2.1 甘蓝型油菜BnaTNDH群体苗期根形态性状QTL区间候选基因的挖掘第75-79页
        5.2.2 不同磷处理甘蓝型油菜Tapidor和宁油7号根和地上部生长的差异及根形态性状QTL候选基因的表达谱第79-81页
        5.2.3 BnaTNDH群体种子植酸含量和浓度与纸培苗期根形态性状的相关性第81-85页
        5.2.4 油菜关联分析群体种子植酸含量和浓度与根形态性状的相关性第85-89页
    5.3 讨论第89-91页
        5.3.1 甘蓝型油菜响应低磷胁迫根形态性状QTL区间候选基因的功能第89-90页
        5.3.2 甘蓝型油菜种子植酸与根形态性状的相关性第90-91页
6 总结与展望第91-94页
    6.1 总结第91-92页
        6.1.1 甘蓝型油菜种子植酸含量和浓度显著SNP位点及优异单倍型第91页
        6.1.2 甘蓝型油菜种子植酸含量和植酸浓度的QTL定位第91-92页
        6.1.3 甘蓝型油菜种子植酸与苗期根形态性状的相关性第92页
    6.2 展望第92-94页
        6.2.1 油菜种子植酸含量对苗期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第92页
        6.2.2 控制油菜种子植酸含量的遗传位点第92-93页
        6.2.3 甘蓝型油菜种子植酸相关候选基因的确定和功能验证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4页
附录Ⅰ 甘蓝型油菜关联分析群体与种子千粒重显著关联的SNP位点第104-106页
附录Ⅱ 作者简介、发表论文和奖励第106-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结瘤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动态分析
下一篇:大豆种子大小性状的多位点关联分析与候选基因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