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0.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0.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3.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0.3.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0.4 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0.5 相关理论解释 | 第15-18页 |
0.5.1 认知传播学理论 | 第15-16页 |
0.5.2 基于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 第16-18页 |
1 虚拟现实与虚拟现实新闻的概述 | 第18-26页 |
1.1 虚拟现实概述 | 第18-20页 |
1.1.1 虚拟现实技术 | 第18页 |
1.1.2 虚拟现实的哲学涵义 | 第18-19页 |
1.1.3 虚拟现实的社会学意义 | 第19页 |
1.1.4 虚拟现实的新闻传播学意义 | 第19-20页 |
1.2 从“VR+新闻”到“VR新闻”的发展概述 | 第20-21页 |
1.2.1 VR+新闻 | 第20页 |
1.2.2 VR新闻 | 第20-21页 |
1.3 VR新闻的分类 | 第21-23页 |
1.3.1 VR新闻纪录片 | 第21-22页 |
1.3.2 VR直播新闻 | 第22-23页 |
1.3.3 VR互动式新闻 | 第23页 |
1.4 VR新闻与新闻游戏、沉浸式新闻的对比分析 | 第23-26页 |
1.4.1 沉浸式新闻与VR新闻 | 第23-24页 |
1.4.2 新闻游戏与VR新闻 | 第24-26页 |
2 虚拟现实新闻的叙事学解读 | 第26-31页 |
2.1 虚拟现实新闻传播特点 | 第26-27页 |
2.1.1 沉浸感(Immersion) | 第26页 |
2.1.2 排他性(Exclusiveness) | 第26页 |
2.1.3 交互性(Interaction) | 第26页 |
2.1.4 想像性(Imagination) | 第26-27页 |
2.1.5 同步性(Synchronism) | 第27页 |
2.2 虚拟现实新闻的叙事结构特征 | 第27-31页 |
2.2.1 打破屏幕边界 | 第27-28页 |
2.2.2 非线性叙事 | 第28-29页 |
2.2.3 主动参与视角 | 第29-31页 |
3 虚拟现实新闻受众认知过程模型的建构和验证实验 | 第31-52页 |
3.1 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的观点 | 第31-32页 |
3.2 认知心理学表征过程论的观点 | 第32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32-33页 |
3.4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3.5 实验方法 | 第33-39页 |
3.5.1 被试 | 第33-35页 |
3.5.2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5.3 实验程序 | 第36-39页 |
3.6 结果与分析 | 第39-50页 |
3.6.1 各表征层次的时间统计 | 第39-41页 |
3.6.2 各表征层次的描述统计 | 第41-46页 |
3.6.3 各表征阶段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6-48页 |
3.6.4 各表征阶段的多重比较 | 第48-50页 |
3.7 结论 | 第50-52页 |
4 新闻叙事与受众认知过程关系分析 | 第52-56页 |
4.1 叙事主体视角的转向 | 第52页 |
4.2 叙事细节碎片化:交叉延伸推理,发现未被发现的信息 | 第52-53页 |
4.3 叙事内容从平面到立体:认知加工的深度进一步提高 | 第53页 |
4.4 叙事结构趋向非结构化:从他控转为自控 | 第53-54页 |
4.5 叙事空间的重现:情景因素主导认知,不在仅仅依赖影像和声音 | 第54页 |
4.6 叙事风格升级:更佳审美化 | 第54-56页 |
5 反思与探讨 | 第56-59页 |
5.1 题材单一 | 第56页 |
5.2 制作成本高昂 | 第56页 |
5.3 对新闻真实性发起挑战 | 第56-57页 |
5.4 对严肃新闻的挑战 | 第57页 |
5.5 对新闻从业者的考验 | 第57页 |
5.6 爆发伦理问题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