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客车传动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纯电动车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纯电动车进行故障诊断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1.4 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4.1 车辆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4.2 车辆故障诊断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 第14-1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纯电动客车AMT工作原理及故障分析 | 第17-23页 |
2.1 纯电动客车传动系统工作原理 | 第17-19页 |
2.2 纯电动客车传动系统故障分析 | 第19-22页 |
2.2.1 传感器故障 | 第19-20页 |
2.2.2 执行机构故障 | 第20-21页 |
2.2.3 CAN通信故障 | 第21-22页 |
2.2.4 电控单元ECU故障 | 第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故障诊断通信协议开发 | 第23-33页 |
3.1 CAN总线技术介绍 | 第23-26页 |
3.1.1 CAN节点的分层结构 | 第23-24页 |
3.1.2 CAN总线的报文及其帧类型 | 第24-26页 |
3.2 诊断协议的开发 | 第26-32页 |
3.2.1 物理层 | 第26页 |
3.2.2 数据链路层 | 第26-29页 |
3.2.3 应用层 | 第29-30页 |
3.2.4 故障诊断 | 第30-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纯电动客车AMT故障诊断系统的建立 | 第33-55页 |
4.1 故障诊断系统设计的原则、内容 | 第33-34页 |
4.1.1 故障诊断系统设计的原则 | 第33-34页 |
4.1.2 故障诊断系统设计的内容 | 第34页 |
4.2 故障诊断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34-39页 |
4.2.1 主控芯片的选择及外围电路的设计 | 第34-36页 |
4.2.2 CAN通信接口设计 | 第36页 |
4.2.3 存储设备设计 | 第36-39页 |
4.3 SAE J1939协议的软件实现 | 第39-41页 |
4.3.1 故障代码的编制 | 第39-40页 |
4.3.2 故障代码的发送和存储 | 第40-41页 |
4.3.3 故障诊断通信设置 | 第41页 |
4.4 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41-53页 |
4.4.1 故障诊断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 第41-42页 |
4.4.2 初始化程序 | 第42-46页 |
4.4.3 自检程序 | 第46-47页 |
4.4.4 在线故障诊断程序设计 | 第47-52页 |
4.4.5 离线维修级别故障诊断 | 第52-53页 |
4.4.6 故障容错控制措施 | 第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试验研究 | 第55-76页 |
5.1 试验目的及方案设计 | 第55-56页 |
5.1.1 试验目的 | 第55页 |
5.1.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55-56页 |
5.1.3 试验系统组成 | 第56页 |
5.2 故障诊断仿真调试试验 | 第56-58页 |
5.2.1 电源电压故障诊断试验 | 第56-57页 |
5.2.2 静态通讯联调试验 | 第57-58页 |
5.3 台架及整车故障诊断试验 | 第58-75页 |
5.3.1 静态换挡台架试验 | 第58-61页 |
5.3.2 升挡试验 | 第61-65页 |
5.3.3 滑行降挡过程试验 | 第65-68页 |
5.3.4 制动降挡过程试验 | 第68-72页 |
5.3.5 停车降档试验 | 第72-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6-78页 |
6.1 课题研究总结 | 第76-77页 |
6.2 后续工作建议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