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体验式营销的兴起与发展 | 第12页 |
1.1.2 考虑顾客策略行为的易逝晶体验式营销定价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1 考虑顾客短视的易逝晶体验式营销的定价模型 | 第14页 |
1.2.2 考虑顾客短视与策略行为并存的易逝晶体验式营销的定价模型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0-33页 |
2.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 第20-23页 |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 | 第20页 |
2.1.2 相关文献情况分析 | 第20-21页 |
2.1.3 学术趋势分析 | 第21-23页 |
2.2 关于体验式营销的相关研究 | 第23-26页 |
2.2.1 情感体验及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2.2.2 消费体验的价值 | 第25页 |
2.2.3 体验式营销的应用 | 第25-26页 |
2.3 关于考虑顾客策略行为的定价策略研究 | 第26-30页 |
2.3.1 顾客策略行为对动态定价机制的影响问题 | 第27-28页 |
2.3.2 缓解顾客策略行为的定价机制问题 | 第28-30页 |
2.4 已有研究成果的贡献与不足 | 第30-32页 |
2.4.1 主要贡献 | 第30-31页 |
2.4.2 不足之处 | 第31页 |
2.4.3 对研究本文关注问题的启示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易逝晶体验式营销定价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33-39页 |
3.1 易逝品相关概念 | 第33-34页 |
3.1.1 易逝品的基本概念 | 第33页 |
3.1.2 易逝品的主要分类 | 第33-34页 |
3.2 体验式营销理论 | 第34-35页 |
3.2.1 体验式营销的涵义及特征 | 第34页 |
3.2.2 体验式营销的主要形式 | 第34-35页 |
3.3 顾客行为理论 | 第35-37页 |
3.3.1 顾客行为的定义 | 第35-36页 |
3.3.2 顾客策略行为的涵义及决策过程 | 第36-37页 |
3.4 收益管理理论 | 第37-38页 |
3.4.1 收益管理的基本概念 | 第37页 |
3.4.2 收益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考虑顾客短视的易逝晶体验式营销定价模型 | 第39-54页 |
4.1 问题描述及相关符号说明 | 第39-40页 |
4.1.1 符号定义与说明 | 第39-40页 |
4.1.2 问题描述 | 第40页 |
4.2 两阶段定价模型的构建 | 第40-42页 |
4.2.1 目标函数 | 第40-41页 |
4.2.2 约束条件 | 第41-42页 |
4.2.3 优化模型的构建 | 第42页 |
4.3 两阶段定价模型的求解 | 第42-47页 |
4.3.1 模型求解 | 第42-45页 |
4.3.2 通过模型确定最优定价策略的相关分析 | 第45-47页 |
4.4 模型参数对最优定价策略的影响分析 | 第47-53页 |
4.4.1 数值仿真 | 第47-51页 |
4.4.2 基于仿真结果的相关分析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考虑顾客短视与策略行为的易逝晶体验式营销定价模型 | 第54-80页 |
5.1 问题描述及相关符号说明 | 第54-55页 |
5.1.1 符号定义与说明 | 第54-55页 |
5.1.2 问题描述 | 第55页 |
5.2 两阶段定价模型的构建 | 第55-59页 |
5.2.1 目标函数 | 第55-57页 |
5.2.2 约束条件 | 第57-58页 |
5.2.3 优化模型a与模型b的构建 | 第58-59页 |
5.3 两阶段定价模型的求解 | 第59-68页 |
5.3.1 模型a求解 | 第59-62页 |
5.3.2 模型b求解 | 第62-68页 |
5.4 模型参数对最优定价策略的影响分析 | 第68-79页 |
5.4.1 数值仿真 | 第68-77页 |
5.4.2 基于仿真结果的相关分析 | 第77-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80页 |
6.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80-81页 |
6.3 本文的研究局限 | 第81-82页 |
6.4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作者简介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