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3-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15页 |
1.1.1 高中数学建模的地位 | 第13-14页 |
1.1.2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要求 | 第14-15页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5-18页 |
1.2.1 数学模型 | 第15-16页 |
1.2.2 数学建模 | 第16页 |
1.2.3 有效教学 | 第16-17页 |
1.2.4 评价标准 | 第17页 |
1.2.5 课堂教学评价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思路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的计划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0-2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2-33页 |
2.1 文献收集途径 | 第22-24页 |
2.1.1 期刊检索情况 | 第22-23页 |
2.1.2 学位论文及相关著作检索情况 | 第23-24页 |
2.2 国内外对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2.2.1 国外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2.2.2 国内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2.3 国内外对有效教学的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2.3.1 国外有效教学的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2.3.2 国内有效教学的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31-32页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33-43页 |
3.1 研究的目的 | 第33-34页 |
3.2 研究的方法 | 第34-36页 |
3.2.1 文献法 | 第34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34-35页 |
3.2.3 测试卷调查法 | 第35页 |
3.2.4 访谈法 | 第35页 |
3.2.5 教育观察法 | 第35-36页 |
3.3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36-37页 |
3.3.1 学校的选取 | 第36-37页 |
3.3.2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37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37-40页 |
3.4.1 问卷与测试卷的设计 | 第38页 |
3.4.2 测试卷的水平划分标准 | 第38-39页 |
3.4.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39-40页 |
3.5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40-42页 |
3.5.1 数据的收集 | 第40-41页 |
3.5.2 数据的分析 | 第41-42页 |
3.6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数学建模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3-47页 |
4.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43-44页 |
4.2 元认知理论 | 第44-45页 |
4.3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45-46页 |
4.4 认知负荷理论 | 第46页 |
4.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建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 | 第47-74页 |
5.1 对几个有效教学评价框架的简介与分析 | 第47-50页 |
5.1.1 杰夫·马歇尔等人提出的探究教学质量的评价框架 | 第47-48页 |
5.1.2 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 | 第48-49页 |
5.1.3 数学课堂观察评价方案(RTOP) | 第49-50页 |
5.2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建构的基本原则与过程 | 第50-52页 |
5.2.1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建构的基本原则 | 第50-51页 |
5.2.2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建构的过程 | 第51-52页 |
5.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 第52-73页 |
5.3.1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 | 第52-57页 |
5.3.2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的设立依据 | 第57-60页 |
5.3.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 | 第60-73页 |
5.4 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74-118页 |
6.1 对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调查 | 第74-97页 |
6.1.1 对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课堂观察及编码评分 | 第74-96页 |
6.1.2 对高中生数学建模课学习效果的调查 | 第96-97页 |
6.2 调查数据的分析 | 第97-109页 |
6.2.1 对高中生数学建模课学习效果调查数据的分析 | 第98-104页 |
6.2.2 对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课堂观察数据的分析 | 第104-109页 |
6.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有效性存在的相关问题 | 第109-112页 |
6.3.1 学生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 第110-111页 |
6.3.2 教师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 第111-112页 |
6.4 提高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 第112-117页 |
6.4.1 数学建模课堂教学中的建议 | 第112-115页 |
6.4.2 数学建模课堂之外的建议 | 第115-117页 |
6.5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第118-124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8-122页 |
7.2 反思研究中的不足和展望 | 第122-123页 |
7.3 结束语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附录A 高中数学建模课现状调查问卷 | 第127-128页 |
附录B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调查测试卷 | 第128-130页 |
附录C 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咨询表 | 第130-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