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先天免疫重要分子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9页
    1.1 无脊椎动物的免疫防御机制第14-24页
        1.1.1 物理防御第14-15页
        1.1.2 细胞免疫第15-17页
        1.1.3 体液免疫第17-20页
        1.1.4 模式识别受体第20-24页
    1.2 无脊椎动物的免疫相关信号途径第24-28页
        1.2.1 Toll信号通路第24-26页
        1.2.2 IMD信号通路第26-27页
        1.2.3 JAK/STAT信号通路第27-28页
    1.3 L-型凝集素第28-31页
        1.3.1 凝集素的分类第28-29页
        1.3.2 L-型凝集素的发现第29页
        1.3.3 L-型凝集素的结构特征第29-30页
        1.3.4 L-型凝集素的功能第30-31页
    1.4 钙连蛋白和钙网蛋白第31-34页
        1.4.1 钙连蛋白和钙网蛋白的结构第31-32页
        1.4.2 钙连蛋白和钙网蛋白的功能第32-33页
        1.4.3 钙连蛋白和钙网蛋白的作用机制第33-34页
    1.5 miRNA的研究进展第34-37页
        1.5.1 miRNA的产生及结构特征第35-36页
        1.5.2 miRNA的作用机制第36-37页
        1.5.3 miRNA的功能第37页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7-38页
    1.7 实验技术路线第38-39页
第2章 中华绒螯蟹L-型凝集素的基因克隆和功能鉴定第39-71页
    2.1 前言第39-40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40-57页
        2.2.1 菌株和载体第40页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40-41页
        2.2.3 主要试剂第41-45页
        2.2.4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45-46页
        2.2.5 实验动物及免疫刺激第46页
        2.2.6 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第46-49页
        2.2.7 EsERGIC-53和Es VIP36 cDNA的全长克隆第49-51页
        2.2.8 序列信息分析第51页
        2.2.9 组织分布和表达模式分析第51-52页
        2.2.10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第52-56页
        2.2.11 细菌凝集实验第56页
        2.2.12 细菌结合实验第56页
        2.2.13 糖直接结合实验第56-57页
        2.2.14 体内清除实验第57页
    2.3 实验结果第57-68页
        2.3.1 EsERGIC-53和EsVIP36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第57-60页
        2.3.2 EsERGIC-53和EsVIP36的相似性分析第60-62页
        2.3.3 EsERGIC-53和EsVIP36的组织分布第62-63页
        2.3.4 EsERGIC-53和EsVIP36的表达模式分析第63-65页
        2.3.5 EsERGIC-53和EsVIP36结构域的重组表达及纯化第65页
        2.3.6 rEsERGIC-53-LTLD和rEsVIP36-LTLD的细菌凝集活性第65-66页
        2.3.7 rEsERGIC-53-LTLD和rEsVIP36-LTLD的细菌结合活性第66-67页
        2.3.8 rEsERGIC-53-LTLD和rEsVIP36-LTLD的糖结合能力第67-68页
        2.3.9 rEsERGIC-53-LTLD和rEsVIP36-LTLD参与细菌清除作用第68页
    2.4 讨论第68-71页
第3章 中华绒螯蟹钙连蛋白和钙网蛋白的分子克隆和功能研究第71-92页
    3.1 前言第71-72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72-78页
        3.2.1 菌株、载体、仪器和试剂第72-73页
        3.2.2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73页
        3.2.3 实验动物及免疫刺激第73-74页
        3.2.4 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第74页
        3.2.5 EsCnx和EsCrt cDNA的全长克隆第74页
        3.2.6 序列信息分析第74页
        3.2.7 EsCnx和EsCrt在mRNA水平上的组织分布和表达模式分析第74页
        3.2.8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第74页
        3.2.9 EsCnx和EsCrt在蛋白水平上的组织分布和表达模式分析第74页
        3.2.10 细胞免疫荧光法定位蛋白分布第74-75页
        3.2.11 细菌结合实验第75页
        3.2.12 糖直接结合实验第75页
        3.2.13 体内清除实验第75-78页
    3.3 实验结果第78-90页
        3.3.1 EsCnx和EsCrt的基因克隆第78-81页
        3.3.2 EsCnx和EsCrt的多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第81-84页
        3.3.3 EsCnx和EsCrt的组织分布第84-85页
        3.3.4 EsCnx和EsCrt的表达模式分析第85-87页
        3.3.5 rEsCnx和rEsCrt的细菌结合和糖结合活性第87-89页
        3.3.6 rEsCnx和rEsCrt促进机体对副溶血弧菌的清除速度第89-90页
    3.4 讨论第90-92页
第4章 中华绒螯蟹Toll信号通路关键因子(Myd88、Pelle)的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第92-116页
    4.1 前言第92-94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94-98页
        4.2.1 菌株、载体、仪器和试剂第94页
        4.2.2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94-96页
        4.2.3 实验动物及免疫刺激第96页
        4.2.4 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第96页
        4.2.5 EsMyd88和EsPelle cDNA的全长克隆第96页
        4.2.6 序列信息分析第96页
        4.2.7 EsMyd88和EsPelle的组织分布和表达模式分析第96页
        4.2.8 EsMyd88和EsTube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Western blot检测第96-97页
        4.2.9 Pull down实验第97页
        4.2.10 昆虫过表达载体构建、S2细胞培养与转染第97-98页
        4.2.11 EsMyd88和EsPelle沉默后对河蟹抗菌肽基因的表达影响第98页
    4.3 实验结果第98-114页
        4.3.1 EsMyd88和EsPelle的基因克隆第98-101页
        4.3.2 EsMyd88和EsPelle的多重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第101-104页
        4.3.3 EsMyd88和EsPelle的组织分布和表达模式分析第104-108页
        4.3.4 EsMyd88和EsTube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第108-109页
        4.3.5 Pull-down分析EsMyd88和EsTube间的相互作用第109-110页
        4.3.6 EsMyd88、EsTube和EsPelle过表达能够激活Drosophila抗菌肽的表达第110-111页
        4.3.7 EsMyd88和EsPelle沉默后能够抑制河蟹抗菌肽的表达第111-114页
    4.4 讨论第114-116页
第5章 中华绒螯蟹miR-7调控Myd88在WSSV感染中的分子机制第116-134页
    5.1 前言第116-117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117-123页
        5.2.1 菌株、载体、仪器和试剂第117页
        5.2.2 实验动物及免疫刺激第117-118页
        5.2.3 小RNA提取和cDNA合成第118-119页
        5.2.4 qRT-PCR检测miRNA的组织分布及WSSV刺激后的表达模式第119页
        5.2.5 miRNA的过表达与沉默第119-120页
        5.2.6 WSSV拷贝数的检测第120页
        5.2.7 miRNA靶基因的预测第120-121页
        5.2.8 miRNA靶基因的验证第121-122页
        5.2.9 体内分析第122页
        5.2.10 qRT-PCR分析基因表达模式和WSSV拷贝数变化第122-123页
    5.3 实验结果第123-131页
        5.3.1 miR-7在WSSV感染中的作用第123-124页
        5.3.2 miR-7靶基因的预测与验证第124-126页
        5.3.3 Myd88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第126页
        5.3.4 Toll信号通路下游免疫效应基因(ILF2和IL-16L)的验证第126-128页
        5.3.5 ILF2可调控IL-16L的表达第128-129页
        5.3.6 miR-7可抑制ILF2和IL-16L的表达第129-130页
        5.3.7 ILF2和IL-16L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第130-131页
    5.4 讨论第131-134页
第6章 结论第134-137页
    6.1 中华绒螯蟹L-型凝集素的基因克隆和功能鉴定第134页
    6.2 中华绒螫蟹钙连蛋白和钙网蛋白的分子克隆和功能研究第134-135页
    6.3 中华绒螯蟹Toll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第135页
    6.4 中华绒螯蟹miR-7调控Myd88在WSSV感染中的分子机制第135-136页
    6.5 创新点总结第136页
    6.6 展望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58-160页
致谢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斛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研究及其代表种逆境下光合作用途径探讨
下一篇:中国云南省与泰国宋卡府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