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民宿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9-10页 |
1.1.2 民宿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10-12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4 相关概念解析与研究范围 | 第17-19页 |
1.4.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7-18页 |
1.4.2 研究范围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基于日常生活理论的民宿建筑设计基本解析 | 第23-38页 |
2.1 民宿概述 | 第23-26页 |
2.1.1 民宿的起源与发展 | 第23-25页 |
2.1.2 民宿的作用与价值 | 第25-26页 |
2.1.3 民宿的构成要素及分类 | 第26页 |
2.2 城镇民宿的特性与特征 | 第26-29页 |
2.2.1 生活属性特征 | 第27页 |
2.2.2 旅游属性特征 | 第27-29页 |
2.3 城镇民宿建筑设计要素 | 第29-30页 |
2.3.1 城镇民宿建筑设计功能要素 | 第29页 |
2.3.2 城镇民宿建筑设计环境要素 | 第29-30页 |
2.4 日常生活理论相关概述 | 第30-35页 |
2.4.1 日常生活理论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2.4.2 日常生活理论对城镇民宿建筑设计的意义 | 第31-32页 |
2.4.3 日常生活理论与城镇民宿建筑设计的联系及启示 | 第32-34页 |
2.4.4 城镇日常生活方式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2.5 基于日常生活理论的城镇民宿建筑设计指导原则 | 第35-37页 |
2.5.1 对外注重向城市的生活延展 | 第35-36页 |
2.5.2 向内挖掘资源中的生活趣味 | 第36页 |
2.5.3 自身关注人与人的生活重叠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基于日常生活理论的城镇民宿案例解析 | 第38-60页 |
3.1 案例选择 | 第38-40页 |
3.1.1 案例选取标准 | 第38页 |
3.1.2 对含有日常生活的民宿分类选取 | 第38-40页 |
3.2 城镇民宿建筑设计影响因素 | 第40-45页 |
3.2.1 区位环境 | 第40-41页 |
3.2.2 建筑形式 | 第41-43页 |
3.2.3 主人特质 | 第43-45页 |
3.3 日常生活理论指导下城镇民宿建筑设计关键问题 | 第45-52页 |
3.3.1 城市环境对民宿的空间影响 | 第45-46页 |
3.3.2 非标准化的空间体现 | 第46-49页 |
3.3.3 主客共存的空间关系 | 第49-52页 |
3.4 基于日常生活理论的城镇民宿建筑设计宏观策略 | 第52-59页 |
3.4.1 概念空间尊重城市特征及地域文脉 | 第52-53页 |
3.4.2 生活空间重视日常交往及行为需求 | 第53-55页 |
3.4.3 感知空间关注变化与避世感的营造 | 第55-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基于日常生活理论的城镇民宿功能整合设计 | 第60-78页 |
4.1 打破日常重复性的功能选择 | 第60-65页 |
4.1.1 城市区域职能复合延展 | 第60-62页 |
4.1.2 客房辅助功能趣味创新 | 第62-63页 |
4.1.3 公共交往功能有序重叠 | 第63-65页 |
4.2 回归日常非标准化的功能重构 | 第65-68页 |
4.2.1 厅堂空间的功能转化 | 第65-67页 |
4.2.2 交通空间的功能包络 | 第67-68页 |
4.3 实现日常公共交往的功能组织 | 第68-77页 |
4.3.1 主客空间的位置与布局 | 第68-70页 |
4.3.2 公共空间的层次与渗透 | 第70-72页 |
4.3.3 交通空间的辅助与引导 | 第72-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基于日常生活理论的城镇民宿环境优适设计 | 第78-96页 |
5.1 旅居环境系统的搭建与组构 | 第78-82页 |
5.1.1 日常生活的氛围营造 | 第78-79页 |
5.1.2 慢生活的主观时空感受带入 | 第79-80页 |
5.1.3 体验的主题提炼与线索设计 | 第80-82页 |
5.2 旅居心理环境的舒适与暗示 | 第82-88页 |
5.2.1 适合停留的沉浸感氛围塑造 | 第82-84页 |
5.2.2 鼓励交往的尺度与比例调控 | 第84-85页 |
5.2.3 利于交互与变化的边界过渡 | 第85-88页 |
5.3 旅居物理环境的体验与利用 | 第88-95页 |
5.3.1 多层次的时空感知 | 第88-90页 |
5.3.2 视线的导引与停留 | 第90-92页 |
5.3.3 材料的选取与运用 | 第92-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 | 第102-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