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缩略词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1 种子萌发和贮藏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 蔷薇科果树离体再生途径 | 第17-18页 |
1.3 蔷薇科果树离体再生影响因素 | 第18-21页 |
1.3.1 基因型 | 第18页 |
1.3.2 外植体类型和状态 | 第18-19页 |
1.3.3 培养基类型 | 第19页 |
1.3.4 碳源和凝固剂 | 第19-20页 |
1.3.5 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20页 |
1.3.6 其他因素 | 第20-21页 |
1.4 枇杷概况 | 第21-22页 |
1.4.1 枇杷简介 | 第21页 |
1.4.2 枇杷产业现状 | 第21-22页 |
1.5 枇杷种子萌发和贮藏概况 | 第22-23页 |
1.6 枇杷离体再生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7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4-25页 |
2 枇杷种子无菌萌发和贮藏的研究 | 第25-4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2 种子消毒 | 第26-27页 |
2.1.3 播种与培养 | 第27页 |
2.1.4 种子内源ABA和IAA的含量测定 | 第27页 |
2.1.5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8-43页 |
2.2.1 枇把品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8-32页 |
2.2.2 种子内源IAA和ABA含量的测定 | 第32-35页 |
2.2.3 果实成熟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5-37页 |
2.2.4 贮藏方式和天数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7-38页 |
2.2.5 贮藏温度和天数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8-41页 |
2.2.6 消毒体系的优化 | 第41-43页 |
3 直接诱导不定芽途径探究枇杷离体再生 | 第43-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1.3 培养基的配制 | 第44-4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3.2.1 不同植物激素种类和浓度对诱导子叶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 第45页 |
3.2.2 不同苗龄(播种后的天数)对诱导子叶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 第45-48页 |
3.2.3 品种对诱导子叶产生不定芽的影响 | 第48-49页 |
3.2.4 外植体对诱导子叶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 第49页 |
3.2.5 继代生根 | 第49-51页 |
4 间接诱导不定芽途径探究枇杷离体再生 | 第51-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4.1.3 培养基的配制 | 第51-5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4.2.1 植物激素种类和浓度对诱导叶片形成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2 品种对叶片形成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53-57页 |
4.2.3 愈伤组织再分化不定芽的探究 | 第57-59页 |
5 小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个人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