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兰州新区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概况 | 第10-11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2 国内外有轨电车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3-21页 |
2.1 国外旧式有轨电车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2.1.1 旧式有轨电车的发展 | 第13-14页 |
2.1.2 旧式有轨电车的衰落 | 第14-15页 |
2.2 国外现代有轨电车建设发展的研究 | 第15页 |
2.3 国内有轨电车发展历程 | 第15-19页 |
2.3.1 国内旧式有轨电车的发展 | 第15-16页 |
2.3.2 国内现代有轨电车的发展 | 第16-18页 |
2.3.3 国内现代有轨电车蓬勃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18-19页 |
2.4 现代有轨电车的主要特征 | 第19-21页 |
3 项目需求及必要性分析 | 第21-34页 |
3.1 兰州新区城市概况 | 第21-22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3.1.2 行政区划 | 第21页 |
3.1.3 经济与财力 | 第21-22页 |
3.2 兰州新区交通现状及发展规划 | 第22-27页 |
3.2.1 城市道路建设现状 | 第22-24页 |
3.2.2 公交客运现状 | 第24-27页 |
3.3 项目需求分析 | 第27-32页 |
3.3.1 客流预测技术流程 | 第27-28页 |
3.3.2 全线客流预测结果 | 第28-30页 |
3.3.3 本区段客流预测结果 | 第30-32页 |
3.3.4 本项目的客流需求分析 | 第32页 |
3.4 必要性分析 | 第32-34页 |
3.4.1 是促进城市总体规划落实,支持沿线区域发展的需要 | 第32-33页 |
3.4.2 是实现综合交通一体化和网络化发展的需要 | 第33页 |
3.4.3 是拓展城市有轨电车近期线网覆盖范围,增强网络效益的需要 | 第33-34页 |
4 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 | 第34-35页 |
4.1 自然条件 | 第34页 |
4.2 地形地貌 | 第34页 |
4.3 地质构造 | 第34页 |
4.4 地震条件评价 | 第34-35页 |
5 主要技术标准 | 第35-58页 |
5.1 车辆 | 第35-47页 |
5.1.1 车辆选型 | 第35-44页 |
5.1.2 车辆编组方案 | 第44-47页 |
5.2 限界 | 第47-48页 |
5.2.1 线间距 | 第47页 |
5.2.2 各类建筑限界的确定 | 第47-48页 |
5.3 线路 | 第48-49页 |
5.3.1 线路平面技术标准 | 第48-49页 |
5.3.2 线路纵断面技术标准 | 第49页 |
5.3.3 线路敷设方式 | 第49页 |
5.4 土建工程 | 第49-54页 |
5.4.1 轨道工程 | 第49-53页 |
5.4.2 路基工程 | 第53页 |
5.4.3 车站 | 第53-54页 |
5.5 机电工程 | 第54-56页 |
5.5.1 供电系统 | 第54页 |
5.5.2 充电网 | 第54-55页 |
5.5.3 综合通信 | 第55页 |
5.5.4 运行控制系统 | 第55-56页 |
5.5.5 售检票系统 | 第56页 |
5.6 给排水及水消防系统 | 第56页 |
5.7 行车组织和运营管理 | 第56-58页 |
5.7.1 行车组织设计原则 | 第56-57页 |
5.7.2 运营管理 | 第57-58页 |
6 线路方案研究 | 第58-67页 |
6.1 影响线路的主要控制因素 | 第58-60页 |
6.1.1 迎宾大道 | 第58页 |
6.1.2 规划机场高架路 | 第58页 |
6.1.3 规划的机场物流园 | 第58页 |
6.1.4 中川城际铁路地下隧道 | 第58页 |
6.1.5 中川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概况 | 第58-60页 |
6.2 线路方案研究 | 第60-64页 |
6.2.1 引入T2航站楼方案 | 第60-62页 |
6.2.2 引入地下长途车站方案 | 第62-63页 |
6.2.3 引入广场西侧方案 | 第63-64页 |
6.3 综合比选 | 第64-6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7.1 结论 | 第67页 |
7.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