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侧翻稳定性与循迹能力控制关键技术 | 第12-14页 |
1.3.1 危险预测 | 第12-13页 |
1.3.2 辅助控制 | 第13-14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大客车动力学模型 | 第16-32页 |
2.1 大客车动力状态分析 | 第16-17页 |
2.2 大客车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17-26页 |
2.2.1 八自由度大客车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17-20页 |
2.2.2 线性二自由度大客车模型 | 第20-22页 |
2.2.3 轮胎模型 | 第22-26页 |
2.3 大客车整车模型动力学仿真 | 第26-30页 |
2.3.1 整车模型仿真 | 第26-28页 |
2.3.2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28-29页 |
2.3.3 仿真试验工况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大客车防侧翻及循迹能力控制技术 | 第32-48页 |
3.1 主动转向技术 | 第32-35页 |
3.1.1 主动转向技术概述 | 第32-33页 |
3.1.2 主动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33-34页 |
3.1.3 主动转向控制策略 | 第34-35页 |
3.2 差动制动控制技术 | 第35-40页 |
3.2.1 大客车稳定状态判断 | 第36-37页 |
3.2.2 基于滑移率控制差动制动动力学模型 | 第37-38页 |
3.2.3 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38-40页 |
3.3 主动转向与差动制动控制仿真分析 | 第40-46页 |
3.3.1 主动转向对大客车动态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3页 |
3.3.2 差动制动对大客车动态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大客车侧翻稳定性及循迹能力控制策略研究 | 第48-64页 |
4.1 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48-56页 |
4.1.1 模糊控制原理 | 第48-49页 |
4.1.2 目标横摆力矩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49-54页 |
4.1.3 主动转向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54-56页 |
4.2 滑移率PID控制算法 | 第56-58页 |
4.2.1 PID控制算法原理 | 第56-57页 |
4.2.2 滑移率PID控制器设计 | 第57-58页 |
4.3 协调控制策略分析 | 第58-62页 |
4.3.1 主动转向与差动制动联合控制 | 第59-60页 |
4.3.2 防侧翻与循迹能力协调控制 | 第60-62页 |
4.4 大客车侧翻稳定性与循迹能力控制算例分析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大客车侧翻稳定性与循迹能力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第64-76页 |
5.1 控制模型仿真 | 第64-66页 |
5.2 阶跃输入工况仿真分析 | 第66-70页 |
5.2.1 高附着路面仿真工况 | 第66-68页 |
5.2.2 低附着路面仿真工况 | 第68-70页 |
5.3 正弦输入工况仿真分析 | 第70-75页 |
5.3.1 高附着路面仿真工况 | 第70-72页 |
5.3.2 低附着路面仿真工况 | 第72-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6-7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