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4页 |
第1章 网络与党群关系概述 | 第14-18页 |
1.1 互联网及其特点 | 第14-15页 |
1.1.1 互联网的概念 | 第14页 |
1.1.2 互联网的特点 | 第14-15页 |
1.2 党群关系的含义和本质 | 第15-16页 |
1.2.1 党群关系的含义 | 第15页 |
1.2.2 党群关系的本质 | 第15-16页 |
1.3 研究网络条件下党群关系的重要意义 | 第16-18页 |
1.3.1 网络条件下党群关系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 第16页 |
1.3.2 网络条件下党群关系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 第16-17页 |
1.3.3 网络条件下党群关系问题关系到新形势下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 | 第17-18页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的理论依据 | 第18-25页 |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群关系的基本思想 | 第18-19页 |
2.1.1 无产阶级政党与工人群众不可分割 | 第18页 |
2.1.2 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18-19页 |
2.1.3 无产阶级政党依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 第19页 |
2.2 列宁论党群关系 | 第19-20页 |
2.2.1 党群关系决定党的生死存亡 | 第19-20页 |
2.2.2 重视群众的实际利益 | 第20页 |
2.3 中国共产党对党群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20-25页 |
2.3.1 毛泽东对党群关系的独创见解 | 第20-21页 |
2.3.2 邓小平对党群关系的科学论述 | 第21页 |
2.3.3 江泽民对党群关系的新贡献 | 第21-22页 |
2.3.4 胡锦涛对党群关系的新发展 | 第22-23页 |
2.3.5 习近平对党群关系的新论断 | 第23-25页 |
第3章 网络条件下党群关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25-32页 |
3.1 中国共产党运用网络密切党群关系现状 | 第25-27页 |
3.1.1 网络在党群工作中的日益重要性与认识高度的不匹配 | 第25页 |
3.1.2 党政工作的滞后与网络监督的广泛透明的不协调 | 第25-26页 |
3.1.3 网民的参政问政积极性与相关机制不健全的矛盾 | 第26页 |
3.1.4 群众利益诉求与网络办公局限性的矛盾 | 第26-27页 |
3.2 网络为党群关系带来的时代机遇 | 第27-29页 |
3.2.1 网络开辟了党教育群众的新途径 | 第27页 |
3.2.2 网络推进了党群关系民主的进程 | 第27页 |
3.2.3 网络提供了党自身建设的新契机 | 第27-28页 |
3.2.4 网络激发了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 第28页 |
3.2.5 网络打造了群众监督的新利器 | 第28-29页 |
3.3 网络为党群关系带来的新挑战 | 第29-32页 |
3.3.1 党群联系环境的改变给宣传带来的“引导”挑战 | 第29-30页 |
3.3.2 党群沟通压力的增加给党员干部带来的“能力”挑战 | 第30页 |
3.3.3 党群矛盾的放大给党的执政能力带来的“信任”挑战 | 第30-31页 |
3.3.4 党群关系的国际复杂性加剧给社会带来的“安全”挑战 | 第31-32页 |
第4章 网络条件下党群关系的新模式 | 第32-38页 |
4.1 党群关系由单向型向互动型模式转变 | 第32-34页 |
4.1.1 单向型党群关系的局限性 | 第32-33页 |
4.1.2 互动型党群关系的基本特征 | 第33页 |
4.1.3 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贯穿于政治体系运作过程 | 第33-34页 |
4.2 社会管理模式由党单一主导向群众网络参政转变 | 第34-35页 |
4.2.1 传统条件下党单一主导的表现 | 第34页 |
4.2.2 网络参政遇到的问题 | 第34-35页 |
4.3 党的话语模式由独白向协商对话转变 | 第35-38页 |
4.3.1 独白话语模式及其特点 | 第35-36页 |
4.3.2 协商式对话的话语模式及其特点 | 第36-37页 |
4.3.3 话语模式转变的现实逻辑 | 第37-38页 |
第5章 网络条件下密切党群关系的路径思考 | 第38-48页 |
5.1 提高网络运用能力是网络条件下密切党群关系的必然要求 | 第38-41页 |
5.1.1 增强与群众沟通的能力,打通群众议政渠道 | 第38-39页 |
5.1.2 加强对舆论的引导能力,重视被网络放大的话语权 | 第39-40页 |
5.1.3 培养利用网络教育疏导的能力,增强宣传阵地意识 | 第40-41页 |
5.2 坚持群众路线是网络条件下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 | 第41-45页 |
5.2.1 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 | 第41-42页 |
5.2.2 培养群众上网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 第42-43页 |
5.2.3 加强党员干部的自身建设,适应信息化要求 | 第43-45页 |
5.3 完善体制机制是网络条件下密切党群关系的有力保证 | 第45-48页 |
5.3.1 建立科学高效的网络人才培养机制,构筑人才优势 | 第45页 |
5.3.2 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推进廉政建设 | 第45-46页 |
5.3.3 规范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网络秩序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