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6-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6-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3.1 国内文献综述及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1.3.2 国外文献综述及发展趋势 | 第10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0-11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4.1 教育质量 | 第11-12页 |
1.4.2 教育质量保障 | 第12页 |
1.4.3 淘汰 | 第12-13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5.1 现代研究生教育质量观 | 第13-14页 |
1.5.2 胜汰效应 | 第14-15页 |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7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视野下的研究生教育淘汰机制 | 第17-22页 |
2.1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淘汰机制现状 | 第17-19页 |
2.2 硕士研究生教育淘汰机制分类 | 第19-22页 |
2.2.1 形成性淘汰机制 | 第19-20页 |
2.2.2 终结性淘汰机制 | 第20-22页 |
3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视野下硕士生教育淘汰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2-30页 |
3.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视野下硕士生教育淘汰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3.1.1 入学过程中的问题 | 第22-23页 |
3.1.2 课程学习中的问题 | 第23-24页 |
3.1.3 学位论文中的问题 | 第24-25页 |
3.1.4 其他问题 | 第25-26页 |
3.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视野下硕士生教育淘汰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3.2.1 思想文化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2 社会功利化思想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3 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缺失的影响 | 第28-30页 |
4 美、英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淘汰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45页 |
4.1 美、英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淘汰机制研究 | 第30-40页 |
4.1.1 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淘汰机制研究 | 第30-37页 |
4.1.2 英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淘汰机制研究 | 第37-40页 |
4.2 美英两国硕士研究生淘汰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40-43页 |
4.2.1 招生环节应更具完整性 | 第40-41页 |
4.2.2 课程考核应更具严格性 | 第41-42页 |
4.2.3 学位论文撰写应适应学生培养性质 | 第42页 |
4.2.4 善后措施应全方位考虑学生利益 | 第42-43页 |
4.3 我国研究生教育淘汰机制改革先例——南开大学 | 第43-45页 |
5 建立健全硕士研究生教育淘汰机制的基本构想 | 第45-55页 |
5.1 完善招生模式,加大生源筛选力度 | 第45-47页 |
5.1.1 加大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宣传力度 | 第45-46页 |
5.1.2 丰富招生考试途径与环节 | 第46-47页 |
5.2 提高考核难度,实施阶段性淘汰 | 第47-50页 |
5.2.1 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及标准 | 第47-48页 |
5.2.2 设立跨学科综合考试制度 | 第48页 |
5.2.3 严格执行中期考核制度 | 第48-49页 |
5.2.4 严格把关学位论文培养环节 | 第49-50页 |
5.3 其他环节所实施的淘汰机制 | 第50-51页 |
5.3.1 硕士研究生违规、违纪淘汰。 | 第50-51页 |
5.3.2 硕士研究生学术淘汰 | 第51页 |
5.4 淘汰机制的善后处理 | 第51-55页 |
5.4.1 依规善后 | 第51-52页 |
5.4.2 司法援助 | 第52-53页 |
5.4.3 思想疏导与就业帮助 | 第53-55页 |
6 结束语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