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居自然通风规律与改善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4.4 所用软件介绍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徽州民居的调查与测试 | 第25-37页 |
2.1 徽州地理气候 | 第25-30页 |
2.1.1 徽州地理简介 | 第25页 |
2.1.2 徽州气候分析 | 第25-30页 |
2.2 徽州民居热环境实测 | 第30-36页 |
2.2.1 实测民居介绍 | 第30-32页 |
2.2.2 实测数据分析 | 第32-34页 |
2.2.3 相关资料分析 | 第34-36页 |
2.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徽州民居风压通风模拟 | 第37-53页 |
3.1 溪边街局部建筑群通风模拟 | 第37-44页 |
3.1.1 室外风场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3.1.2 风向对建筑群通风的影响 | 第39-41页 |
3.1.3 风速对建筑群通风的影响 | 第41-44页 |
3.2 单体建筑风压通风模拟 | 第44-52页 |
3.2.1 室内模型的建立 | 第44页 |
3.2.2 风速与风压通风 | 第44-47页 |
3.2.3 风向与风压通风 | 第47-50页 |
3.2.4 开窗与风压通风 | 第50-52页 |
3.3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徽州民居热压通风模拟 | 第53-67页 |
4.1 徽州民居热环境模拟分析 | 第53-61页 |
4.1.1 建立模型 | 第53页 |
4.1.2 参数设置 | 第53-56页 |
4.1.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6-61页 |
4.2 单体建筑热压通风模拟 | 第61-66页 |
4.2.1 内外温差与热压通风 | 第62-64页 |
4.2.2 门窗开闭与热压通风 | 第64-66页 |
4.3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徽州民居自然通风规律发掘及改善建议 | 第67-75页 |
5.1 徽州民居自然通风规律发掘 | 第67-68页 |
5.2 徽州民居自然通风优化策略 | 第68-70页 |
5.2.1 增加民居气流的可控性 | 第68页 |
5.2.2 合理组织民居气流线路 | 第68页 |
5.2.3 加大对热压通风动力的利用 | 第68-69页 |
5.2.4 结合地热能源的使用 | 第69页 |
5.2.5 对使用空间进行局部保障 | 第69-70页 |
5.3 一种组合改善方法构想 | 第70-74页 |
5.3.1 改善构想 | 第70-71页 |
5.3.2 模拟验证 | 第71-74页 |
5.3.3 面临的困难 | 第74页 |
5.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页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附表A | 第81-110页 |
附表B | 第110-111页 |
附图A | 第111页 |
附图B | 第111-112页 |
附图C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