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石灰岩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的研究--以青海省德令哈市柏树山矿区修复工程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 国内外进展研究第17-2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7-19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9-23页
        1.3.3 小结第23页
    1.4 课题研究思路第23-26页
        1.4.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4.3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石灰岩矿山废弃地相关概述第26-35页
    2.1 石灰岩矿山废弃地概念及特征第26-27页
    2.2 石灰岩矿山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第27-28页
    2.3 石灰岩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基础理论第28-30页
    2.4 石灰岩矿山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第30-32页
        2.4.1 石灰岩矿山废弃地景观设计基本原则第30-31页
        2.4.2 石灰岩矿山废弃地景观设计内容第31-32页
    2.5 生态修复在石灰岩矿山废弃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第32-34页
        2.5.1 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的关系第32-33页
        2.5.2 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在石灰岩矿山废弃地改造中的有机结合第33-34页
    2.6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案例分析第35-43页
    3.1 布莱纳文工业区的大矿坑博物馆第35-37页
    3.2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第37-39页
    3.3 布查特花园第39-40页
    3.4 小结第40-43页
第四章 石灰岩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策略研究第43-50页
    4.1 石灰岩矿山废弃地设计原则第43-45页
        4.1.1 顺应自然,模拟自然,和谐共生第43页
        4.1.2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第43-44页
        4.1.3 考虑时代发展,打造“动态”景观第44-45页
        4.1.4 艺术与功能相结合第45页
    4.2 石灰岩矿山废弃地改造模式转型第45-47页
        4.2.1 以功能项目带动地区发展第45-46页
        4.2.2 政府的主导作用第46页
        4.2.3 矿山废弃地改造中的公众参与第46-47页
    4.3 石灰岩矿山废弃地改造策略第47-50页
        4.3.1 蓄水改造第47页
        4.3.2 高差处理第47-49页
        4.3.3 植物设计第49-50页
第五章 青海省德令哈市柏树山矿区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第50-76页
    5.1 项目概况第50-54页
        5.1.1 区位分析第50-51页
        5.1.2 地形地貌第51-52页
        5.1.3 自然环境背景第52页
        5.1.4 经济社会环境第52-53页
        5.1.5 地域文化特色第53-54页
    5.2 现状分析第54-60页
        5.2.1 场地范围第54-55页
        5.2.2 旅游市场分析第55-56页
        5.2.3 矿区现状分析第56-57页
        5.2.4 矿区地势分析第57-58页
        5.2.5 矿区生态因子分析第58-60页
        5.2.6 小结第60页
    5.3 柏树山矿区生态修复工程第60-62页
        5.3.1 治理流程第60-61页
        5.3.2 土壤修复工程第61-62页
    5.4 总体设计第62-65页
        5.4.1 项目定位第62页
        5.4.2 设计原则及发展策略第62-63页
        5.4.3 总平面布局图第63-64页
        5.4.4 功能分区第64页
        5.4.5 规划交通分析图第64-65页
    5.5 重要节点设计第65-74页
        5.5.1 主入口第65-67页
        5.5.2 “丝绸之路”主题节点第67-69页
        5.5.3 地貌展示区第69-71页
        5.5.4 矿山游览区第71-74页
    5.6 专项设计第74-75页
        5.6.1 植物景观设计第74页
        5.6.2 高差处理第74-75页
    5.7 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6.1 研究成果第76-77页
    6.2 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详细摘要第84-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徽州民居自然通风规律与改善策略研究
下一篇:湿地公园环境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