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9页 |
第2章 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概述及其犯罪预防意义 | 第9-15页 |
2.1 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的概念分析 | 第9-10页 |
2.2 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的犯罪预防功能分析 | 第10-13页 |
2.2.1 遏制犯罪意图功能 | 第10-11页 |
2.2.2 阻断犯罪行为功能 | 第11页 |
2.2.3 保护犯罪客体功能 | 第11-13页 |
2.3 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对预防贪污受贿犯罪的必要性 | 第13-15页 |
第3章 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之域外考察 | 第15-25页 |
3.1 立法考察 | 第15-18页 |
3.1.1 法律基本架构 | 第15-16页 |
3.1.2 申报主体规定 | 第16-17页 |
3.1.3 申报内容规定 | 第17页 |
3.1.4 申报方式规定 | 第17-18页 |
3.2 监管机制考察 | 第18-20页 |
3.2.1 受理机构的审核监管 | 第18-19页 |
3.2.2 申报材料的公示监督 | 第19-20页 |
3.3 问责机制考察 | 第20-22页 |
3.3.1 问责机构和事项 | 第20-21页 |
3.3.2 问责举措 | 第21-22页 |
3.4 域外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对我国贪污受贿犯罪预防的启示 | 第22-25页 |
3.4.1 以规范统一的法律为支撑 | 第22-23页 |
3.4.2 以完善协调的机制为基础 | 第23页 |
3.4.3 以不断推行的实践为前提 | 第23-25页 |
第4章 我国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的发展和现状 | 第25-38页 |
4.1 我国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的发展 | 第25-28页 |
4.1.1 申报主体的演变 | 第26页 |
4.1.2 申报内容的扩展 | 第26页 |
4.1.3 申报方式的沿革 | 第26-27页 |
4.1.4 监管机制的完善 | 第27-28页 |
4.1.5 不当申报责任的强化 | 第28页 |
4.2 我国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的地方试点 | 第28-32页 |
4.2.1 新疆阿勒泰的“破冰之举” | 第29-30页 |
4.2.2 浙江慈溪的“廉情公示” | 第30-31页 |
4.2.3 湖南浏阳的“最彻底模式” | 第31-32页 |
4.3 我国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对预防贪污受贿犯罪的不足之处 | 第32-38页 |
4.3.1 制度规定不完整 | 第32-35页 |
4.3.2 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35-37页 |
4.3.3 问责机制不到位 | 第37-38页 |
第5章 我国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犯罪预防功能完善 | 第38-50页 |
5.1 健全立法实现与相关法律有效衔接 | 第38-43页 |
5.1.1 增加申报主体 | 第38-41页 |
5.1.2 扩大申报内容 | 第41-42页 |
5.1.3 完善申报方式 | 第42-43页 |
5.2 加强监管构建立体式的动态预防机制 | 第43-48页 |
5.2.1 设立独立专业的受理审核机构 | 第43页 |
5.2.2 形成多机构联动的信息互通平台 | 第43-44页 |
5.2.3 确立以抽查为主的审查核实机制 | 第44-45页 |
5.2.4 引入切实可行的分类公示监督方式 | 第45-48页 |
5.3 强化问责建立预防犯罪的有力保障机制 | 第48-50页 |
5.3.1 明确问责机构和范围 | 第48-49页 |
5.3.2 加大惩戒力度 | 第49-50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