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导论 | 第10-19页 |
| 一、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 二、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12-13页 |
| 四、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五、写作构思与结构 | 第17页 |
| 六、文章的创新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被害人参与量刑的理据 | 第19-32页 |
| 一、程序正义理论 | 第19-24页 |
| (一)程序的工具价值 | 第19-20页 |
| (二)程序的独立价值 | 第20-22页 |
| (三)被害人参与的程序价值理论 | 第22-24页 |
| 二、人性尊严理论 | 第24-29页 |
| (一)人性尊严理论的发展 | 第25-26页 |
| (二)人性尊严的内涵 | 第26-27页 |
| (三)人性尊严与刑事司法制度 | 第27-29页 |
| 三、被害人参与的刑罚依据 | 第29-32页 |
| (一)刑罚目的的历史展开 | 第29-31页 |
| (二)被害人参与刑事程序的刑罚依据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被害人参与量刑的现状及成因 | 第32-40页 |
| 一、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的现状 | 第32-37页 |
| (一)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的立法现状 | 第33-34页 |
| (二)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理论研究现状 | 第34-37页 |
| 二、被害人参与量刑现状成因分析 | 第37-40页 |
| (一)制度方面的障碍 | 第37-39页 |
| (二)传统文化的制约 | 第39-40页 |
| (三)被害人自身的局限 | 第40页 |
| 第四章 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构造 | 第40-53页 |
| 一、被害人参与量刑的设计原则 | 第41-44页 |
| (一)经济原则 | 第41-43页 |
| (二)衡平原则 | 第43-44页 |
| 二、被害人参与量刑方式 | 第44-47页 |
| (一)被害人影响陈述 | 第44-45页 |
| (二)量刑意见 | 第45-47页 |
| (三)量刑辩论 | 第47页 |
| 三、被害人参与量刑的案件范围 | 第47-48页 |
| 四、量刑程序构造设计 | 第48-53页 |
| (一)轻微案件的速裁程序 | 第49页 |
| (二)认罪类重刑之量刑审理 | 第49-50页 |
| (三)被告人不认罪类重刑案件之量刑审理 | 第50-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