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主要创新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理论与立法比较 | 第15-22页 |
一、不作为犯作为义务的主要理论 | 第15-18页 |
(一)形式的作为义务论 | 第15-16页 |
(二)实质的作为义务说 | 第16-17页 |
(三)先行行为说 | 第17页 |
(四)事实上的承担说 | 第17页 |
(五)具体事实支配关系说 | 第17-18页 |
二、作为义务立法的比较与启示 | 第18-22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 | 第18-19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 | 第19页 |
(三)我国本土立法 | 第19-20页 |
(四)比较与启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根据 | 第22-27页 |
一、作为义务根据的理论旨趣 | 第22-23页 |
(一)判断不作为犯罪的成立 | 第22页 |
(二)确定不作为犯罪的成立范围 | 第22-23页 |
(三)判断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 | 第23页 |
二、作为义务根据的形式种类 | 第23-26页 |
(一)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 | 第24页 |
(二)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作为义务 | 第24-25页 |
(三)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 | 第25页 |
(四)法律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 | 第25-26页 |
三、道德能否成为作为义务根据的路径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程度 | 第27-34页 |
一、作为义务程度区分之理由 | 第27页 |
二、作为义务程度的价值 | 第27-30页 |
(一)为确定不作为犯罪的成立范围提供理论指导 | 第27-28页 |
(二)为科学判断作为义务的有无提供新的思路 | 第28-30页 |
(三)确定不作为犯的刑事责任轻重 | 第30页 |
三、作为义务程度的判断标准 | 第30-34页 |
(一)行为人的特殊身份 | 第31页 |
(二)法益对作为义务的依赖程度 | 第31-32页 |
(三)法益面临危险的紧迫性 | 第32页 |
(四)履行作为义务的可能性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不作为犯作为义务指引 | 第34-43页 |
一、不作为犯作为义务指引的根据与性质 | 第34-37页 |
(一)不作为犯作为义务根据指引的形式根据 | 第34页 |
(二)不作为犯作为义务根据指引的实质根据 | 第34-35页 |
(三)不作为犯作为义务程度指引的辅助性质 | 第35-37页 |
二、不作为犯作为义务根据指引 | 第37-39页 |
(一)以“酒店老板案”为例 | 第38页 |
(二)作为义务实质根据的具体指引 | 第38-39页 |
三、不作为犯作为义务程度指引 | 第39-43页 |
(一)以“南京被饿死儿童案”为例 | 第39-40页 |
(二)作为义务程度的具体指引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