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7-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7-9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7-8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 2.1 情绪适应 | 第9-12页 |
| 2.1.1 适应的概念界定 | 第9页 |
| 2.1.2 情绪适应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 2.1.3 情绪适应的测量指标 | 第10页 |
| 2.1.4 情绪适应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 2.2 团体心理辅导 | 第12-14页 |
| 2.2.1 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2.2.2 国内关于适应的团体心理辅导 | 第13-14页 |
| 3 高职生情绪适应问卷的编制 | 第14-22页 |
| 3.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 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3.3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 3.3.1 开放式问卷的对象 | 第14页 |
| 3.3.2 预测问卷的对象 | 第14页 |
| 3.3.3 正式问卷的对象 | 第14-15页 |
| 3.4 情绪适应问卷的项目编制 | 第15-16页 |
| 3.5 研究结果 | 第16-22页 |
| 3.5.1 原始问卷分析 | 第16-17页 |
| 3.5.2 项目分析 | 第17-18页 |
| 3.5.3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18-20页 |
| 3.5.4 信度检验 | 第20页 |
| 3.5.5 效度检验 | 第20页 |
| 3.5.6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20-22页 |
| 4 高职新生情绪适应现状及干预研究 | 第22-32页 |
| 4.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 4.2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 4.3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 4.4 研究材料 | 第23页 |
| 4.5 研究程序 | 第23-24页 |
| 4.6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 第24页 |
| 4.7 研究结果 | 第24-32页 |
| 4.7.1 高职新生情绪适应的总体现状 | 第24-25页 |
| 4.7.2 高职新生情绪适应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 | 第25页 |
| 4.7.3 团体心理辅导结果的量化研究 | 第25-28页 |
| 4.7.3.1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量表各维度上前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 第25-26页 |
| 4.7.3.2 实验组在量表各维度上前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 第26-27页 |
| 4.7.3.3 对照组在量表各维度上的前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 第27-28页 |
| 4.7.4 团体心理辅导结果的质化研究 | 第28-32页 |
| 4.7.4.1 团体心理辅导前的访谈内容分析 | 第28-29页 |
| 4.7.4.2 团体成员在认知上的改变 | 第29-30页 |
| 4.7.4.3 团体成员在行为上的改变 | 第30页 |
| 4.7.4.4 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成员的自我报告 | 第30-32页 |
| 5 讨论 | 第32-36页 |
| 5.1 高职新生情绪适应现状分析 | 第32页 |
| 5.2 高职新生情绪适应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2-33页 |
| 5.3 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新生情绪适应干预结果的分析 | 第33-34页 |
| 5.4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高职新生情绪适应的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 5.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5-36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36-37页 |
| 6.1 结论 | 第36页 |
| 6.2 建议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 附录 | 第4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