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社交网络平台视域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选题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3页
        1.4.2 调查法第13页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第13-14页
第2章 社交网络平台与思想道德的相关理论第14-21页
    2.1 社交网络平台的概述第14-16页
        2.1.1 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历程第14页
        2.1.2 社交网络平台的基本概念第14-15页
        2.1.3 社交网络平台的基本特征第15-16页
    2.2 思想道德的概述第16-19页
        2.2.1 思想道德的概念与内涵第16-17页
        2.2.2 思想道德的功能与作用第17页
        2.2.3 思想道德的支撑理论第17-19页
    2.3 社交网络平台与思想道德的关系第19-21页
        2.3.1 社交网络平台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第19页
        2.3.2 思想道德提高促进社交网络平台良性发展第19-21页
第3章 社交网络平台视域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21-29页
    3.1 社交网络平台视域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机遇与挑战第21-22页
        3.1.1 大学生思想道德面临的机遇第21-22页
        3.1.2 大学生思想道德遭遇的挑战第22页
    3.2 社交网络平台视域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第22-25页
        3.2.1 大学生思想观念较混乱第22-23页
        3.2.2 大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第23-24页
        3.2.3 大学生价值取向易紊乱第24页
        3.2.4 大学生道德情操较庸俗第24-25页
        3.2.5 大学生道德行为易失范第25页
    3.3 社交网络平台视域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成因第25-29页
        3.3.1 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不高第25-26页
        3.3.2 社交网络平台自身存在缺陷第26-27页
        3.3.3 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尚不完善第27-28页
        3.3.4 多元文化冲击思想道德建设第28页
        3.3.5 经济发展制约思想道德进步第28-29页
第4章 社交网络平台视域下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对策第29-39页
    4.1 重视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第29-30页
        4.1.1 加强社交网络平台视域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第29页
        4.1.2 制定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相关文件第29-30页
        4.1.3 强化社交网络平台运营者与传统媒体相互合作第30页
    4.2 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第30-33页
        4.2.1 健全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第30-31页
        4.2.2 丰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第31-32页
        4.2.3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第32-33页
    4.3 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第33-35页
        4.3.1 自发学习优秀的道德模范事迹第33-34页
        4.3.2 自觉养成自我约束与引导能力第34页
        4.3.3 自主发挥学生团体的熏陶作用第34-35页
    4.4 提升德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第35-37页
        4.4.1 紧跟社交网络的发展步伐第35-36页
        4.4.2 学习网络社交的相关技能第36页
        4.4.3 营造高校德育的权威形象第36-37页
    4.5 发挥社会、家庭与社区综合作用第37-39页
        4.5.1 发挥社会的关键作用第37页
        4.5.2 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第37页
        4.5.3 发挥社区的辅助作用第37-39页
结论第39-40页
致谢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作者简介第4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省省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