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视障人士的广州花城广场景观使用后评价及改善建议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课题缘起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第12-14页
    1.4 本章小结第14-15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第15-35页
    2.1 视觉障碍相关理论第15-21页
        2.1.1 视觉障碍的定义及分类第15页
        2.1.2 视障人士的心理特征第15-17页
        2.1.3 视障人士的定向行走第17-19页
            2.1.3.1 定向行走基本概述第17页
            2.1.3.2 定向的方法与技巧第17-18页
            2.1.3.3 行走的方法第18-19页
        2.1.4 视障人士的环境感知第19-21页
            2.1.4.1 听觉感知第20-21页
            2.1.4.2 触觉感知第21页
            2.1.4.3 嗅觉感知第21页
            2.1.4.4 其它第21页
    2.2 使用后评价方法相关理论第21-24页
        2.2.1 使用后评价的定义第21-22页
        2.2.2 使用后评价的发展第22页
        2.2.3 使用后评价的功能第22页
        2.2.4 使用后评价的评价因子集第22-23页
        2.2.5 使用后评价的方法第23-24页
    2.3 关于盲人花园建设的相关研究第24-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评价前期探索研究第35-71页
    3.1 概述第35页
    3.2 花城广场景观构成特征第35-53页
        3.2.1 基本概况第35-36页
        3.2.2 道路系统第36-39页
            3.2.2.1 外部道路系统第36页
            3.2.2.2 内部道路系统第36-39页
        3.2.3 功能分区第39-41页
        3.2.4 景观空间构成要素第41-51页
            3.2.4.1 地形第41-42页
            3.2.4.2 水体第42页
            3.2.4.3 植被第42-46页
            3.2.4.4 景观建筑与小品第46-50页
            3.2.4.5 铺装第50-51页
        3.2.5 无障碍设计第51-53页
    3.3 评价指标确立的探索性研究第53-68页
        3.3.1 开放式访谈及结果第54-60页
            3.3.1.1 调研前开放式访谈及结果第54-59页
            3.3.1.2 调研后开放式访谈及结果第59-60页
        3.3.2 行为观察、过程及结果第60-68页
    3.4 评价指标的确立第68-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视障人士对花城广场的使用后评价第71-97页
    4.1 实验者第71-72页
    4.2 评价方法与过程第72页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第72-96页
        4.3.1 交通因素评价第72-74页
        4.3.2 景观要素评价第74-79页
        4.3.3 景观感知评价第79-93页
        4.3.4 无障碍设计评价第93-96页
    4.4 评价总结第96页
    4.5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五章 基于视障人士使用后评价的花城广场改善建议第97-112页
    5.1 无障碍设计第97-102页
        5.1.1 盲道第97-98页
        5.1.2 盲文指示牌第98-99页
        5.1.3 过街音响第99-101页
        5.1.4 护栏设施第101-102页
    5.2 植物营造第102-107页
    5.3 水景营造第107页
    5.4 休息设施第107-109页
    5.5 雕塑小品第109-110页
    5.6 降噪措施第110-111页
    5.7 其它第111页
    5.8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7页
附录第117-12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附件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节能优化--以公共建筑为例
下一篇:珠江三角洲湿地公园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