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一、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及方法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本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3页 |
(一) 论文重点 | 第13页 |
(二) 论文难点 | 第13页 |
(三) 论文创新点 | 第13页 |
(四)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3页 |
三、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13-14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三) 产业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一) 关于产能过剩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6页 |
(二) 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6页 |
(三) 关于钢铁企业整合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四) 关于内部创新机制及外部政策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7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一) 关于钢铁产业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二) 关于产能过剩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三) 关于增长方式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9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天津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20-27页 |
一、天津钢铁产业发展的现状 | 第20-23页 |
(一) 钢铁产业在天津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 第20页 |
(二) 天津钢铁产业产能情况 | 第20-21页 |
(三) 天津钢铁产业产品结构情况 | 第21-22页 |
(四) 天津钢铁产业销售情况 | 第22-23页 |
二、天津钢铁产业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一)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仍需改革 | 第23-24页 |
(二) 民营钢铁企业重组转型升级难度大 | 第24-25页 |
(三) 钢铁产业高附加值产品过少 | 第25-26页 |
(四) 天津钢铁产业应对环境治理和市场变化能力弱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天津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 第27-35页 |
一、天津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29页 |
(一)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7页 |
(二) 指标体系的框架 | 第27-28页 |
(三) 指标释义 | 第28-29页 |
二、天津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31页 |
(一) 指标权重确定 | 第29-30页 |
(二)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 第30-31页 |
三、计算方法及结果 | 第31-33页 |
(一) 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二) 计算结果 | 第32-33页 |
四、评价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天津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35-40页 |
一、国外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经验借鉴 | 第35-38页 |
(一) 健全环保法制体系 | 第35-36页 |
(二) 引进资本调整结构 | 第36页 |
(三) 技术突破兼并重组 | 第36-37页 |
(四) 绿色可持续发展 | 第37-38页 |
二、国内钢铁产业升级转型经验借鉴 | 第38-40页 |
(一) 江苏沙钢模式 | 第38-39页 |
(二) 上海宝钢模式 | 第39-40页 |
第六章 天津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40-46页 |
一、政府角度对策研究 | 第40-43页 |
(一) 提高集中度形成产业集群 | 第40页 |
(二) 为钢铁企业量身定制政策 | 第40-41页 |
(三) 保护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 | 第41页 |
(四) 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竞争力 | 第41-42页 |
(五) 继续推动钢铁产业供给侧改革 | 第42页 |
(六) 加强立法发展环境保险 | 第42-43页 |
二、企业角度对策研究 | 第43-46页 |
(一) 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研发新产品 | 第43页 |
(二) 发展钢铁产业“互联网+” | 第43-44页 |
(三) 不断“走出去”,加强国际合作 | 第44页 |
(四) 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 第44-45页 |
(五) 企业自身要加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 第45页 |
(六) 培养企业高端技术人才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