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国外关于宏观因素对信用利差影响的相关文献 | 第13-16页 |
1.2.2 国内关于宏观因素对信用利差影响的相关文献 | 第16-18页 |
1.2.3 货币政策对信用利差冲击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2.4 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梳理与理论概述 | 第22-33页 |
2.1 相关概念梳理 | 第22-26页 |
2.1.1 货币政策的目标 | 第22页 |
2.1.2 公司债和企业债的区别 | 第22-23页 |
2.1.3 债券收益率 | 第23-24页 |
2.1.4 信用利差的定义 | 第24-25页 |
2.1.5 信用利差的计算 | 第25-26页 |
2.2 基本理论概述 | 第26-33页 |
2.2.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第26页 |
2.2.2 公开市场业务概述 | 第26-28页 |
2.2.3 公司债券信用风险的定价模型 | 第28-30页 |
2.2.4 公司债券价值 | 第30页 |
2.2.5 VAR模型原理 | 第30页 |
2.2.6 双变量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 第30-31页 |
2.2.7 STR模型原理 | 第31-33页 |
第3章 我国货币政策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33-42页 |
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3-35页 |
3.1.1 反映央行货币政策的变量 | 第33-34页 |
3.1.2 反映宏观经济的变量 | 第34-35页 |
3.1.3 反映信用利差的变量 | 第35页 |
3.2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第35-36页 |
3.3 VAR模型的构建 | 第36-40页 |
3.3.1 滞后阶数的确定 | 第36-37页 |
3.3.2 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 第37页 |
3.3.3 脉冲响应函数 | 第37-39页 |
3.3.4 方差分解分析 | 第39-40页 |
3.4 对一年期信用利差的模型分析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我国货币政策对公司债收益率冲击效应的非对称性分析 | 第42-53页 |
4.1 一年期公司债信用利差的STR模型构建 | 第42-47页 |
4.1.1 滞后阶数的确定 | 第42页 |
4.1.2 模型的非线性检验及转换函数形式的选择 | 第42-44页 |
4.1.3 模型参数估计及结果 | 第44-47页 |
4.3 STR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4.3.1 模型的经济含义解释 | 第47-50页 |
4.3.2 非线性与线性模型结果的对比 | 第50-51页 |
4.4 十年期公司债信用利差的STR模型构建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