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西瓜噬酸菌hrcQ、abmR和abmK基因功能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5页
    1.1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及其病原菌概述第13-16页
        1.1.1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第13-14页
        1.1.2 瓜类细菌性果斑为害症状第14页
        1.1.3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第14-15页
        1.1.4 西瓜噬酸菌的检测鉴定第15页
        1.1.5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方法第15-16页
    1.2 细菌Ⅲ型分泌系统第16-20页
        1.2.1 细菌分泌系统概述第16-17页
        1.2.2 细菌Ⅲ型分泌系统概述第17-18页
        1.2.3 其他分泌系统第18-19页
        1.2.4 Ⅲ型分泌系统基因hrcQ第19-20页
    1.3 细菌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第20-23页
        1.3.1 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简介第20-21页
        1.3.2 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的结构第21页
        1.3.3 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的传导方式第21-22页
        1.3.4 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调控病原菌的致病力第22-23页
    1.4 立题依据第23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5-35页
    2.1 试验材料第25页
    2.2 试验方法第25-26页
        2.2.1 西瓜噬酸菌hrcQ、abmK和abmR基本信息第25页
        2.2.2 西瓜噬酸菌HrcQ、AbmK和AbmR结构域预测第25页
        2.2.3 西瓜噬酸菌HrcQ、AbmK和AbmR疏水性分析第25页
        2.2.4 西瓜噬酸菌HrcQ、AbmK和AbmR跨膜结构域预测第25页
        2.2.5 西瓜噬酸菌HrcQ、AbmK和AbmR系统发育树构建第25-26页
        2.2.6 西瓜噬酸菌AbmK和AbmR同源性分析第26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6-33页
        2.3.1 西瓜噬酸菌hrcQ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6-28页
        2.3.2 西瓜噬酸菌abmK和abmR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8-33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33-35页
第三章 突变菌株构建及功能研究第35-54页
    3.1 试验材料第35-38页
        3.1.1 试验菌株及质粒第35-36页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36-37页
        3.1.3 试剂及抗生素第37页
        3.1.4 所用培养基第37-38页
        3.1.5 植物材料第38页
    3.2 试验方法第38-45页
        3.2.1 引物设计第38-39页
        3.2.2 构建突变株ΔhrcQ、ΔabmK及ΔabmR第39-43页
        3.2.3 互补菌株的构建及筛选第43页
        3.2.4 致病性测定第43-44页
        3.2.5 烟草过敏性反应测定第44页
        3.2.6 运动能力测定第44页
        3.2.7 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第44-45页
        3.2.8 生长能力测定第4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5-53页
        3.3.1 构建自杀性重组载体和互补载体第45-46页
        3.3.2 突变株及互补菌株筛选第46-47页
        3.3.3 致病性测定结果第47-48页
        3.3.4 烟草过敏性反应测定结果第48-49页
        3.3.5 运动能力测定结果第49-50页
        3.3.6 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结果第50-51页
        3.3.7 生长能力测定结果第51-53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53-54页
第四章 突变菌株致病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第54-60页
    4.1 试验材料第54页
        4.1.1 试验菌株第54页
        4.1.2 试剂与仪器第54页
    4.2 试验方法第54-58页
        4.2.1 引物设计第54-55页
        4.2.2 引物检测第55-56页
        4.2.3 供试菌株总RNA提取第56页
        4.2.4 供试菌株总RNA反转录第56-57页
        4.2.5 荧光定量反应第57页
        4.2.6 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第57-5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8-59页
        4.3.1 ΔhrcQ中致病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第58页
        4.3.2 ΔabmK和ΔabmR中致病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第58-59页
    4.4 小结与讨论第59-60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0页
致谢第70-72页
作者简历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伪狂犬病毒pUL37、VP16、VP22单抗制备及免疫电镜方法的建立
下一篇:固氮施氏假单胞菌非编码RNA基因crcZ和crcY的转录特性及其RNA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