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第1章 “丧”文化在中国 | 第17-24页 |
1.1 “丧”文化的相关概述 | 第17-20页 |
1.1.1 “丧”文化的内涵 | 第17-18页 |
1.1.2 “丧”文化的表现形式 | 第18-20页 |
1.2 “丧”文化的社会文化语境 | 第20-24页 |
1.2.1 转型期中国的社会语境 | 第20-21页 |
1.2.2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繁荣 | 第21-22页 |
1.2.3 大众文化的泛娱乐化 | 第22-24页 |
第2章 “丧”文化的呈现特征解读 | 第24-30页 |
2.1 形象呈现:“索然无味”的乏力颓丧 | 第24-25页 |
2.2 行为呈现:“自我蔑称”的无奈逃避 | 第25-26页 |
2.3 表达呈现:“悲观自嘲”的戏谑反讽 | 第26-28页 |
2.4 本质特征:“丧而不馁”的矛盾性心理特质 | 第28-30页 |
第3章 “丧”文化的成因分析 | 第30-40页 |
3.1 “丧”文化的形成原因 | 第30-35页 |
3.1.1 媒介技术 | 第30-31页 |
3.1.2 心理动因 | 第31-33页 |
3.1.3 代际差异 | 第33-34页 |
3.1.4 商业助推 | 第34-35页 |
3.2 “丧”文化的形成方式 | 第35-40页 |
3.2.1 拼贴:重塑意义 | 第35-37页 |
3.2.2 戏仿:展现内核 | 第37-38页 |
3.2.3 同构:共享价值体系 | 第38-40页 |
第4章 对“丧”文化的反思与引导 | 第40-46页 |
4.1 “丧”文化背后的隐忧 | 第40-42页 |
4.1.1 潜在的价值虚无主义蔓延 | 第40-41页 |
4.1.2 过度商业营销现象的出现 | 第41-42页 |
4.2 “丧”文化的引导对策 | 第42-46页 |
4.2.1 社会层面:建立情绪疏导机制,注重核心价值观引导 | 第43-44页 |
4.2.2 媒体层面:加强传播内容管理,宣扬主流文化精神 | 第44-45页 |
4.2.3 商业层面:控制“丧”文化产业规模,倡导大众商业理念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设计 | 第52-53页 |
附录2 访谈对象一览表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