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研究背景 | 第8-9页 |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2.1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2.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2.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3.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4.研究设计 | 第12-13页 |
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4.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13页 |
4.2.1 个案分析法 | 第12页 |
4.2.2 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4.2.3 实证调研法 | 第13页 |
4.2.4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5.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我国地市级新闻频率发展状况 | 第15-21页 |
2.1 地市级新闻频率发展现状 | 第15页 |
2.2 新媒体冲击下地市级新闻频率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2.2.1 新媒体的概念分析 | 第15-16页 |
2.2.2 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 | 第16-17页 |
2.2.2.1 霸主地位不复存在 | 第16页 |
2.2.2.2 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僵化单一 | 第16页 |
2.2.2.3 传统媒体传播时效性落后 | 第16-17页 |
2.3 新媒体环境下地市级新闻频率的局限性 | 第17-18页 |
2.3.1 信息传播渠道狭窄、互动不畅、缺乏及时性 | 第17页 |
2.3.2 低效率的受众体验 | 第17页 |
2.3.3 墨守成规、求稳怕乱、改革步伐迟缓 | 第17-18页 |
2.4 地市级新闻频率发展迟缓的原因 | 第18-21页 |
2.4.1 新媒体结合力度不够 | 第18页 |
2.4.2 缺乏品牌意识 | 第18页 |
2.4.3 缺乏较强的服务意识 | 第18-19页 |
2.4.4 定位不明确 | 第19页 |
2.4.5 专业化频率的竞争 | 第19页 |
2.4.6 复合型人才的相对匮乏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南昌新闻频率的改版状况 | 第21-30页 |
3.1 南昌新闻频率改版前概况 | 第21-23页 |
3.2 南昌新闻频率改版后的现状 | 第23-24页 |
3.3 南昌新闻频率改版后的定位 | 第24页 |
3.4 南昌新闻频率改版后的节目分析 | 第24-30页 |
第四章 新媒体背景下地市级新闻频率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30-41页 |
4.1 品牌化是地市级新闻频率发展的根基 | 第30-31页 |
4.1.1 广播频率品牌化的必要性 | 第30页 |
4.1.2 突出公益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 第30-31页 |
4.2 融合新媒体优势,打造全媒体平台 | 第31-34页 |
4.2.1 改变商业观念,整合信息机制 | 第31-32页 |
4.2.2 微信、微博、直播平台运用,丰富节目形式和样态 | 第32-34页 |
4.3 新闻立台,争抢新闻核心竞争力 | 第34-35页 |
4.3.1 实事求是,打造新闻阵地 | 第34页 |
4.3.2 力求服务,贴近百姓民生 | 第34-35页 |
4.3.3 报道精细,开创新闻品牌 | 第35页 |
4.3.4 评论独到,营造舆论监督 | 第35页 |
4.4 开放引进人才,合理把握人才 | 第35-37页 |
4.4.1 地市级新闻频率引进人才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4.4.2 调整管理干部队伍 | 第36页 |
4.4.3 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 第36-37页 |
4.4.4 加强文化建设力度 | 第37页 |
4.5 增强多样化互动,缩短与受众心理、生理距离 | 第37-38页 |
4.5.1 新媒体技术丰富广播节目互动方式 | 第37-38页 |
4.5.2 整合频率资源,保证互动全天候 | 第38页 |
4.5.3 丰富线下活动,带动线上互动 | 第38页 |
4.6 建立科学节目评估体系 | 第38-41页 |
4.6.1 科学构建专家评估体系 | 第39页 |
4.6.2 科学改进调查方式 | 第39页 |
4.6.3 科学考核线下创收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