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5页 |
1.2.1 农业物料基本物理特性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1-15页 |
1.2.2 果蔬损伤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5-20页 |
1.2.3 马铃薯力学特性及损伤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20-25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收获期马铃薯块茎基本物理特性标定 | 第28-52页 |
2.1 块茎几何特性的测定与分析 | 第28-34页 |
2.1.1 马铃薯块茎形态结构 | 第28-29页 |
2.1.2 块茎三轴尺寸与质心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9-30页 |
2.1.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2.2 块茎密度的测定与分析 | 第34-36页 |
2.2.1 测试方法 | 第35页 |
2.2.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2.3 块茎静摩擦系数的测定与分析 | 第36-39页 |
2.3.1 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2.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2.4 块茎动摩擦系数的测定与分析 | 第39-41页 |
2.4.1 测定方法 | 第39-40页 |
2.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2.5 块茎碰撞恢复系数的测定与分析 | 第41-50页 |
2.5.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2.5.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收获期马铃薯块茎振动损伤及延迟损伤机理研究 | 第52-7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7页 |
3.1.1 材料 | 第52-53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3-54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54-5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7-71页 |
3.2.1 试验因素对马铃薯振动损伤的回归分析 | 第58-62页 |
3.2.2 试验因素对马铃薯贮藏品质的影响回归分析 | 第62-7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收获期马铃薯块茎静载特性及挤压损伤机理研究 | 第72-9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6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72页 |
4.1.2 试验仪器 | 第72-73页 |
4.1.3 试验设计 | 第73-7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9页 |
4.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6-84页 |
4.2.2 多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4-88页 |
4.2.3 马铃薯块茎压缩力学特性与损伤指标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88-8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收获期马铃薯块茎跌落冲击特性及碰撞损伤机理研究 | 第91-11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6页 |
5.1.1 材料 | 第91页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1-92页 |
5.1.3 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 | 第92-95页 |
5.1.4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95-9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96-113页 |
5.2.1 跌落高度对马铃薯块茎跌落冲击特性的影响 | 第96-97页 |
5.2.2 碰撞材料对马铃薯块茎冲击特性的影响 | 第97-98页 |
5.2.3 马铃薯含水率对块茎冲击特性的影响 | 第98-99页 |
5.2.4 跌落方向对马铃薯块茎冲击特性的影响 | 第99页 |
5.2.5 基于曲面响应的试验分析 | 第99-111页 |
5.2.6 试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1-112页 |
5.2.7 损伤综合指数与恢复系数和最大变形量的关系 | 第112页 |
5.2.8 马铃薯与不同接触材料跌落冲击的损伤规律 | 第112-11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2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5-118页 |
6.2 创新内容 | 第118页 |
6.3 展望与思考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作者简介 | 第132-133页 |
导师简介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