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Summary | 第5-7页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8-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0页 |
1.1 磷概述 | 第13-15页 |
1.2 磷效率 | 第15-17页 |
1.2.1 磷效率的概念 | 第15-16页 |
1.2.2 磷效率的评价方法 | 第16页 |
1.2.3 磷效率的评价时期 | 第16-17页 |
1.2.4 磷效率的评价指标 | 第17页 |
1.3 植物磷饥饿响应 | 第17-19页 |
1.4 磷胁迫的感应及信号转导 | 第19-25页 |
1.4.1 局部磷信号感应及信号转导 | 第20-22页 |
1.4.1.1 根系磷信号感应 | 第20-21页 |
1.4.1.2 根系磷信号转导 | 第21-22页 |
1.4.1.3 地上部磷信号感应及信号转导 | 第22页 |
1.4.2 磷胁迫系统信号 | 第22-25页 |
1.4.2.1 根系向地上部的信号转导 | 第23页 |
1.4.2.2 地上部向根系的信号转导 | 第23-25页 |
1.5 贫磷胁迫的转录响应及调控 | 第25-27页 |
1.5.1 转录组测序概述 | 第25-26页 |
1.5.2 贫磷胁迫转录响应 | 第26-27页 |
1.5.2.1 磷胁迫早期转录响应 | 第26-27页 |
1.5.2.2 磷胁迫后期转录响应 | 第27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7-28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大麦耐贫磷种质的筛选与鉴定 | 第30-4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2.1.1 盆栽试验Ⅰ | 第31-32页 |
2.1.2 盆栽试验Ⅱ与水培试验Ⅰ、Ⅱ | 第32页 |
2.1.3 形态及经济性状测定 | 第32页 |
2.1.4 根系形态指标测定 | 第32-33页 |
2.1.5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33页 |
2.1.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3-34页 |
2.1.7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5页 |
2.2.1 磷高效和低效候选基因型的筛选 | 第34-39页 |
2.2.2 根系形态指标的变化 | 第39-41页 |
2.2.3 叶片生理生化反应 | 第41-44页 |
2.2.4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中磷含量的变化 | 第44页 |
2.2.5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根系中HvPT5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44-45页 |
2.3 讨论 | 第45-47页 |
2.4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三章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麦对贫磷胁迫的生理响应 | 第48-6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49页 |
3.1.3 指标测定 | 第49-50页 |
3.1.3.1 株型观察 | 第49页 |
3.1.3.2 干物质及有效磷含量测定 | 第49-50页 |
3.1.3.3 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 第50页 |
3.1.3.4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50页 |
3.1.3.5 可溶性蛋白测定 | 第50页 |
3.1.3.6 电导率测定 | 第5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0页 |
3.2.1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表型特征 | 第50-52页 |
3.2.2 干物质 | 第52-53页 |
3.2.3 组织中磷浓度 | 第53-55页 |
3.2.4 酸性磷酸酶活性 | 第55-56页 |
3.2.5 可溶性糖含量 | 第56-57页 |
3.2.6 相对电导率 | 第57-59页 |
3.2.7 可溶性蛋白 | 第59-60页 |
3.3 讨论 | 第60-62页 |
3.4 结论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基于转录组学研究大麦对贫磷胁迫的分子机制 | 第63-8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8页 |
4.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64页 |
4.1.2 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64页 |
4.1.3 RNA-Seq文库构建及测序 | 第64-65页 |
4.1.4 SMRT测序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 第65页 |
4.1.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第65-66页 |
4.1.6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 第66页 |
4.1.7 差异表达分析 | 第66-67页 |
4.1.8 实时定量PCR | 第67页 |
4.1.9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 第67-6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8-82页 |
4.2.1 第二代转录组测序结果 | 第68页 |
4.2.2 全长转录组测序结果 | 第68-69页 |
4.2.3 新基因、转录因子、融合基因和长链非编码RNA的鉴定 | 第69-71页 |
4.2.4 可变剪切和基因亚型的鉴定 | 第71-72页 |
4.2.5 差异基因和实时定量PCR分析 | 第72-77页 |
4.2.6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第77-78页 |
4.2.7 KEGG富集分析 | 第78-79页 |
4.2.8 代谢通路的模式图构建 | 第79-82页 |
4.3 讨论 | 第82-85页 |
4.3.1 转录组测序对基因组的校正 | 第82页 |
4.3.2 大麦磷饥饿信号的感应 | 第82-83页 |
4.3.3 PHO1介导的无机磷转运 | 第83页 |
4.3.4 无机磷代谢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 第83-84页 |
4.3.5 无机磷代谢的转录调控 | 第84-85页 |
4.4 结论 | 第85-86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86-88页 |
一、全文结论 | 第86-87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0页 |
附录 | 第100-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导师简介 | 第124-125页 |
个人简介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