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 第14-24页 |
1.3.1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历史沿革 | 第14-18页 |
1.3.2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发展现状 | 第18-24页 |
1.3.3 小结 | 第2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24页 |
1.4.2 实证分析法 | 第24-25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理论研究 | 第27-42页 |
2.1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定义与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2.1.1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定义 | 第27页 |
2.1.2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2.2 供方诱导需求理论 | 第28-30页 |
2.3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 第30-31页 |
2.4 不同补偿方式的经济学分析 | 第31-34页 |
2.5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主要模式 | 第34-38页 |
2.5.1 财政补偿模式 | 第34-35页 |
2.5.2 双重补偿模式 | 第35-37页 |
2.5.3 两种模式的评价 | 第37-38页 |
2.6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基本特征 | 第38-39页 |
2.7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分析框架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实证分析:以宁波为例 | 第42-60页 |
3.1 对象与指标 | 第42-44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42页 |
3.1.2 指标说明 | 第42-44页 |
3.2 宁波市4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改革情况 | 第44-46页 |
3.2.1 取消药品加成制度 | 第44页 |
3.2.2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 第44-45页 |
3.2.3 改革医保支付制度 | 第45-46页 |
3.3 宁波市4家公立医院的运行情况 | 第46-56页 |
3.3.1 基本运行情况 | 第46-47页 |
3.3.2 收支结余情况 | 第47-48页 |
3.3.3 补偿结构变化情况 | 第48-50页 |
3.3.4 医疗收入结构变化情况 | 第50-52页 |
3.3.5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的补偿情况 | 第52-53页 |
3.3.6 门诊均次医疗费用变化情况 | 第53-54页 |
3.3.7 住院均次医疗费用变化情况 | 第54-55页 |
3.3.8 医疗服务绩效变化情况 | 第55-56页 |
3.4 宁波市4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绩效分析 | 第56-60页 |
3.4.1 医院补偿结构逐步优化,患者自付比例依然较高 | 第56页 |
3.4.2 服务调价难以弥补损失,医院收支出现亏损情况 | 第56-57页 |
3.4.3 医保支付方式有待完善,难以控制费用过快上涨 | 第57-58页 |
3.4.4 药品零差率治标不治本,过度医疗行为发生转移 | 第58页 |
3.4.5 医保考核机制发挥作用,医院服务绩效有所提升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60-66页 |
4.1 政府财政投入水平不高 | 第60-62页 |
4.2 财政补偿机制不够完善 | 第62-63页 |
4.3 医保支付控费效果不佳 | 第63-64页 |
4.4 医保基金面临资金见底的风险 | 第64-65页 |
4.5 药品和医疗服务行政扭曲定价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改革路径与对策建议 | 第66-74页 |
5.1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66页 |
5.2 新型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模型的构建 | 第66-68页 |
5.3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68-74页 |
5.3.1 以“多元化支付”为导向,强化医保购买服务职能 | 第68-69页 |
5.3.2 以“医保支付价”为核心,推动医药价格市场化改革 | 第69-70页 |
5.3.3 以“社会公益性”为目标,建立公立医院考核系统 | 第70-71页 |
5.3.4 设定合理卫生筹资比例,提升政府财政补偿水平 | 第71-72页 |
5.3.5 引入商业保险资金服务,提高社会医保补偿水平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75页 |
6.3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