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6-11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6页 |
1.2 研究的现状 | 第6-7页 |
1.3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第7-8页 |
1.3.1 研究的问题 | 第7-8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8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8-9页 |
1.4.3 访谈法 | 第9页 |
1.4.4 案例分析法 | 第9-10页 |
1.5 论文的框架 | 第10-1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11-19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2.1.1 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2.1.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1.3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1.4 校本课程开发流程 | 第15-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约瑟夫·施瓦布(JesephSchwab)的“实践的课程”理论 | 第17页 |
2.2.2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第18页 |
2.2.4 情感教育理论 | 第18-19页 |
第3章 初中数学欣赏校本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 第19-24页 |
3.1 初中数学欣赏校本课程开设的可行性条件 | 第19-20页 |
3.1.1 学校情况 | 第19页 |
3.1.2 学生情况 | 第19-20页 |
3.1.3 学生的需求 | 第20页 |
3.2 开设初中数学欣赏课程的调查 | 第20-23页 |
3.2.1 对家长的需求评估 | 第20页 |
3.2.2 对学生的需求评估 | 第20-23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23-24页 |
第4章 初中数学欣赏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 | 第24-30页 |
4.1 环境分析 | 第24页 |
4.2 目标设置 | 第24页 |
4.3 选材内容 | 第24-25页 |
4.4 纲要编制 | 第25-26页 |
4.5 课程实施 | 第26-30页 |
第5章 初中数学欣赏校本课程的效果分析 | 第30-47页 |
5.1 案例一数学金字塔 | 第30-35页 |
5.1.1 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 第30-34页 |
5.1.2 效果分析 | 第34-35页 |
5.2 案例二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和一笔画 | 第35-40页 |
5.2.1 教案设计 | 第35-39页 |
5.2.2 效果分析 | 第39-40页 |
5.3 案例三美妙的黄金比 | 第40-47页 |
5.3.1 教案设计 | 第40-45页 |
5.3.2 效果分析 | 第45-47页 |
第6章 校本课程的评价 | 第47-55页 |
6.1 对课程评价的建构 | 第47页 |
6.2 对学生评价的建构 | 第47-49页 |
6.3 后期调查结果 | 第49-52页 |
6.4 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第7章 总结、反思和展望 | 第55-58页 |
7.1 开发校本课程的总结 | 第55页 |
7.2 开发校本课程的反思 | 第55-56页 |
7.2.1 对课程资源利用和课程目标的反思 | 第55页 |
7.2.2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 第55-56页 |
7.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56-58页 |
7.3.1 存在的问题 | 第56页 |
7.3.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A:开设数学欣赏校本课程家长问卷调查 | 第60-61页 |
附录B:开设数学欣赏校本课程学生需求问卷调查 | 第61-62页 |
附录C《数学金字塔》课后的问卷调查 | 第62-63页 |
附录D:《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和一笔画》课后的问卷调查 | 第63-64页 |
附录E:《美妙的黄金比》课后的问卷调查 | 第64-65页 |
附录F:金字塔游戏说明 | 第65-66页 |
附录G: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