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小结 | 第14-15页 |
2 地铁站人员应急疏散方案研究 | 第15-23页 |
2.1 人员疏散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2.1.1 环境因素 | 第15-16页 |
2.1.2 人员心理因素 | 第16-17页 |
2.1.3 人员生理因素 | 第17页 |
2.2 地铁站布局特点和人员安全疏散准则 | 第17-20页 |
2.2.1 地铁站建筑布局和功能特点 | 第17-19页 |
2.2.2 地铁站人员安全疏散准则 | 第19-20页 |
2.3 地铁站疏散照明系统设计 | 第20-22页 |
2.3.1 灯光疏散指示系统 | 第20-21页 |
2.3.2 动态疏散设计方案 | 第21-22页 |
2.4 小结 | 第22-23页 |
3 动态疏散路径最优化研究 | 第23-33页 |
3.1 最优路径问题 | 第23-24页 |
3.2 Dijkstra算法 | 第24-26页 |
3.2.1 基本定义 | 第24页 |
3.2.2 原理及操作过程 | 第24-26页 |
3.3 动态疏散路径优化的Dijkstra算法设计 | 第26-31页 |
3.3.1 动态权值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3.3.2 动态路径算法的设计 | 第28-29页 |
3.3.3 仿真及分析 | 第29-31页 |
3.4 小结 | 第31-33页 |
4 地铁站疏散照明指示系统的引导作用研究 | 第33-45页 |
4.1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33-34页 |
4.1.1 模型简述 | 第33页 |
4.1.2 模型数学描述 | 第33-34页 |
4.2 地铁站疏散模型的建立 | 第34-39页 |
4.2.1 疏散空间虚拟化 | 第34-35页 |
4.2.2 人员疏散路径的选择 | 第35-37页 |
4.2.3 疏散照明指示灯引入分析 | 第37-38页 |
4.2.4 人员疏散的基本假定 | 第38页 |
4.2.5 人员疏散模型模拟流程 | 第38-39页 |
4.3 典型案例分析 | 第39-43页 |
4.3.1 地铁车站简介 | 第39页 |
4.3.2 地铁站人员疏散模拟及分析 | 第39-43页 |
4.4 小结 | 第43-45页 |
5 智能疏散照明指示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 第45-69页 |
5.1 控制器总体设计 | 第45-46页 |
5.2 主要器件选型 | 第46-49页 |
5.2.1 STM32微处理器概述 | 第46-47页 |
5.2.2 传感器介绍及选型 | 第47-49页 |
5.3 CAN总线技术 | 第49-51页 |
5.3.1 CAN总线概述 | 第49页 |
5.3.2 CAN总线通信协议 | 第49-50页 |
5.3.3CAN报文帧结构 | 第50-51页 |
5.4 控制器硬件设计 | 第51-58页 |
5.4.1 主节点硬件设计 | 第51-56页 |
5.4.2 从节点硬件设计 | 第56-57页 |
5.4.3 主从节点硬件连接 | 第57-58页 |
5.5 控制器软件设计 | 第58-66页 |
5.5.1 开发环境和软件整体设计 | 第58页 |
5.5.2 CAN总线通信 | 第58-60页 |
5.5.3 主节点软件设计 | 第60-64页 |
5.5.4 从节点软件设计 | 第64-66页 |
5.6 系统测试 | 第66-68页 |
5.7 小结 | 第68-6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