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6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6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二、文献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 (一)“云门研究热”之大陆地区关于云门的研究情况分析 | 第16-17页 |
| (二)“云门研究热”之台湾地区关于云门的研究情况分析 | 第17-21页 |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1-22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二)创新点 | 第22页 |
| 注释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1973-1982年:草创与考验 | 第24-38页 |
| 一、草创云门 | 第24-29页 |
| (一)草创云门的背景 | 第24-27页 |
| (二)云门诞生 | 第27-29页 |
| 二、林怀民创建云门的内外因 | 第29-31页 |
| (一)内因:林怀民的“执迷”——舞者变编舞家 | 第29页 |
| (二)外因:左翼文学启蒙和文化政策推动 | 第29-31页 |
| 三、云门舞集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 第31-36页 |
| (一)云门舞集面临的考验 | 第31-32页 |
| (二)云门舞集的艺术回应与策略 | 第32-36页 |
| 注释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1983-1998年:暂停与复出 | 第38-52页 |
| 一、云门暂停 | 第38-42页 |
| (一)云门暂停前的生存环境 | 第38-39页 |
| (二)云门暂停 | 第39-40页 |
| (三)云门暂停及原因 | 第40-41页 |
| (四)云门暂停的各项安排 | 第41-42页 |
| 二、云门复出 | 第42-46页 |
| (一)复出前的社会环境 | 第42-44页 |
| (二)云门复出 | 第44-46页 |
| 三、云门舞集的艺术经营策略 | 第46-50页 |
| (一)培养市场和观众开发 | 第46-47页 |
| (二)培养舞者资源库——创办国立艺术舞蹈系 | 第47-48页 |
| (三)舞作风格定位 | 第48-49页 |
| (四)培养海外舞蹈市场,巩固本土地位 | 第49-50页 |
| 注释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1998年至今:成熟与永续 | 第52-68页 |
| 一、云门舞集的成熟 | 第52-60页 |
| (一)艺术风格的成熟 | 第52-53页 |
| (二)云门艺术创作的成熟 | 第53-55页 |
| (三)云门舞者训练的成熟 | 第55-56页 |
| (四)云门舞集组织结构的成熟 | 第56-60页 |
| 二、云门舞集的全球化 | 第60-61页 |
| (一)云门舞集全球市场分工 | 第60-61页 |
| (二)票房收入超越政府资助 | 第61页 |
| 三、云门舞集的永续发展 | 第61-67页 |
| (一)企业化管理模式与经营理念 | 第61-64页 |
| (二)林怀民的身份界定 | 第64-65页 |
| (三)云门的永续经营 | 第65-67页 |
| 注释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1页 |
| 一、结论 | 第68-69页 |
| (一)艺术生产条件 | 第68-69页 |
| (二)企业化管理条件 | 第69页 |
| 二、建议 | 第69-71页 |
| (一)独特性仍是云门舞集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 第69页 |
| (二)成本考量下的经营策略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