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2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12-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2.1 关于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2.1.1 应计项盈余管理 | 第15-16页 |
2.1.2 真实性盈余管理 | 第16-20页 |
2.1.3 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20-22页 |
2.1.4 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22-23页 |
2.2 关于高管团队异质性的文献综述 | 第23-25页 |
2.2.1 高管团队性别异质性 | 第23-24页 |
2.2.2 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 | 第24页 |
2.2.3 高管团队教育水平异质性 | 第24-25页 |
2.2.4 高管团队任期异质性 | 第25页 |
2.3 关于高管团队异质性与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 第25-27页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27-32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3.1.1 信息决策理论 | 第27页 |
3.1.2 相似吸引理论 | 第27页 |
3.1.3 高层梯队理论 | 第27-28页 |
3.1.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8页 |
3.1.5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8-29页 |
3.1.6 高管团队 | 第29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9-32页 |
3.2.1 性别异质性 | 第29-30页 |
3.2.2 年龄异质性 | 第30页 |
3.2.3 教育水平异质性 | 第30-31页 |
3.2.4 任期异质性 | 第31-32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32-38页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2页 |
4.2 变量选取 | 第32-36页 |
4.2.1 应计项盈余管理 | 第32-33页 |
4.2.2 真实性盈余管理 | 第33-34页 |
4.2.3 解释变量 | 第34-35页 |
4.2.4 控制变量 | 第35-36页 |
4.3 模型设计 | 第36-38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分析及检验 | 第38-54页 |
5.1 描述性统计 | 第38-39页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39-42页 |
5.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42-43页 |
5.3.1 性别差异性 | 第42页 |
5.3.2 年龄差异性 | 第42页 |
5.3.3 教育水平差异性 | 第42-43页 |
5.3.4 任期差异性 | 第43页 |
5.3.5 综合 | 第43页 |
5.4 实证研究分析 | 第43-50页 |
5.4.1 盈余管理与高管团队性别异质性回归分析 | 第43-45页 |
5.4.2 盈余管理与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回归分析 | 第45-46页 |
5.4.3 盈余管理与高管团队教育水平异质性回归分析 | 第46-47页 |
5.4.4 盈余管理与高管团队任期异质性回归分析 | 第47-50页 |
5.5 稳健性检验 | 第50-54页 |
5.5.1 真实性盈余管理替代指标 | 第50-52页 |
5.5.2 缓解内生性问题 | 第52-54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建议、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4-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6.2 建议 | 第55页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