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3.1. 退耕还林(草)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2 退耕还林(草)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 第19-21页 |
1.3.3 退耕地植被恢复对土壤质地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4 退耕还林(草)的碳汇作用和降低温室效应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的思路 | 第23-2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6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1.7 本研究创新点 | 第25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27-3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2.2.1 研究样地选择 | 第27页 |
2.2.2 群落的调查、结构组成及其种类组成计算 | 第27-30页 |
2.2.3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30页 |
2.2.4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2.2.5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31-32页 |
2.2.6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32页 |
2.2.7 土壤活性有机碳 | 第32页 |
2.2.8 林间小气候 | 第32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 | 第33-55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科属种的组成及区系特征 | 第34-37页 |
3.2.1 群落科属种的组成 | 第34-37页 |
3.2.2 区系特征 | 第37页 |
3.3 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类型划分 | 第37-45页 |
3.3.1 群落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 第37-40页 |
3.3.2 群落类型划分 | 第40-45页 |
3.4 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多样性 | 第45-47页 |
3.4.1 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标分析 | 第45-46页 |
3.4.2 不同退耕林地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与林龄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3.5 不同退耕林地植被群落生态位特征 | 第47-52页 |
3.5.1 主要乔木种生态位特征 | 第47-48页 |
3.5.2 草本群落物种生态位特征 | 第48-52页 |
3.6 讨论 | 第52-53页 |
3.7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退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55-83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退耕地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55-62页 |
4.2.1 退耕地植被恢复下群落的土壤颗粒组成 | 第55-57页 |
4.2.2 退耕地植被恢复下群落土壤团聚体分布 | 第57-61页 |
4.2.3 退耕地植被恢复下土壤容重差异比较 | 第61-62页 |
4.2.4 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总孔隙度变化 | 第62页 |
4.3 退耕地植被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62-69页 |
4.3.1 退耕地植被恢复下土壤有机质差异分析 | 第62-64页 |
4.3.3 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全磷差异分析 | 第64-65页 |
4.3.4 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全钾差异分析 | 第65-67页 |
4.3.6 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速效磷差异分析 | 第67-68页 |
4.3.7 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速效钾差异分析 | 第68-69页 |
4.4 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的差异分析 | 第69-76页 |
4.4.1 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脲酶的差异分析 | 第69-76页 |
4.5 退耕区植被恢复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 第76-79页 |
4.5.1 主成分分析 | 第76-79页 |
4.5.2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聚类分析 | 第79页 |
4.6 讨论 | 第79-81页 |
4.7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退耕地植被恢复的土壤碳汇效应及碳氮关系 | 第83-94页 |
5.1 引言 | 第83-84页 |
5.2 退耕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的影响 | 第84-85页 |
5.3 退耕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总氮及其活性的影响 | 第85-86页 |
5.4 退耕地植被恢复对土壤C/N的影响 | 第86-87页 |
5.5 退耕地植被恢复进程中土壤SOC和TN汇的动态变化 | 第87-88页 |
5.6 退耕地土壤SOC汇-TN汇关系对植被恢复的时空响应 | 第88-90页 |
5.7 讨论 | 第90-92页 |
5.7.1 土壤SOC及其有效性对植被恢复的时空响应 | 第90-91页 |
5.7.2 土壤STN及其有效性对植被恢复的时空响应 | 第91页 |
5.7.3 土壤碳氮关系对植被恢复的时空响应 | 第91-92页 |
5.8 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效应及水碳关系 | 第94-103页 |
6.1 引言 | 第94-96页 |
6.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分析 | 第96页 |
6.3 不同群落类型土壤含水量差异分析 | 第96-97页 |
6.4 退耕地土壤碳汇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 | 第97-101页 |
6.4.1 土壤碳汇-含水量关系随季节和土壤剖面的变化 | 第97-98页 |
6.4.2 土壤碳汇-含水量关系随退耕时间的变化 | 第98页 |
6.4.3 土壤碳汇-含水量关系随植被类型的变化 | 第98-99页 |
6.4.4 不同退耕模式间的土壤碳汇-含水量关系 | 第99-101页 |
6.5 讨论 | 第101-102页 |
6.6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七章 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的小气候效应 | 第103-112页 |
7.1 引言 | 第103-104页 |
7.2 植被恢复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7.3 不同植被类型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 第105页 |
7.4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7.5 植被恢复对大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7.6 植被恢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108页 |
7.7 植被恢复对风速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7.8 讨论 | 第109-110页 |
7.9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12-117页 |
8.1 全文结论 | 第112-113页 |
8.1.1 退耕地植被恢复增加了植被覆盖度,提高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 第112页 |
8.1.2 退耕地植被恢复显著地改善了退化土壤的质量 | 第112页 |
8.1.3 退耕地植被恢复显著地促进了土壤碳固存,增加了土壤氮的积累,以及优化了土壤碳/氮相关性 | 第112页 |
8.1.4 退耕地植被恢复降低了土壤含水量,使土壤碳库与土壤含水量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第112-113页 |
8.1.5 退耕还林(草)产生了明显的局地小气候效应 | 第113页 |
8.2 展望 | 第113-117页 |
8.2.1 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碳、氮、磷和水循环的过程机制及其互作关系 | 第113-114页 |
8.2.2 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114-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作者简介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