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高等学校论文

沈阳建筑大学工程实践中心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论文结构第19-21页
第二章 基于环境的理念解析第21-35页
    2.1 环境分析第21-26页
        2.1.1. 自然环境的分析第21-23页
        2.1.2. 校园文化的渗透第23-25页
        2.1.3. 周边建筑的制约第25-26页
    2.2 设计原则第26-31页
        2.2.1. 布局上的整体性第26-27页
        2.2.2. 功能上的多样性第27-29页
        2.2.3. 氛围上的文化性第29-31页
    2.3 设计目标第31-33页
        2.3.1. 塑造整体化校园第31页
        2.3.2. 营造复合化空间第31-32页
        2.3.3. 构建传承化形体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整体有机的总体布局第35-53页
    3. 1校园肌理的延续整合第36-44页
        3.1.1. 网格序列的生长第37-39页
        3.1.2. 尺度关系的对位第39-40页
        3.1.3. 边界路网的顺应第40-44页
    3.2 建筑轴线的有序生长第44-47页
        3.2.2. 轴线的显性引导第45-46页
        3.2.3. 轴线的隐性引导第46-47页
    3.3 庭院布局的有机结合第47-52页
        3.3.1 主从层次第49-50页
        3.3.2. 内向围聚第50-51页
        3.3.3. 外向整合第51-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复合交流的空间营造第53-91页
    4.1 功能空间的复合第54-66页
        4.1.1. 功能的整合——同质功能的交叉互补第55-59页
        4.1.2. 功能的激发——异质功能的补充促进第59-62页
        4.1.3. 功能的延伸——辅助功能的拓展延伸第62-66页
    4.2 交往空间的共享第66-81页
        4.2.1. 共享交流——形式布局多变第66-71页
        4.2.2. 流动开放——交通流线组织第71-77页
        4.2.3. 渗透共生——界面语汇分析第77-81页
    4.3 空间样态的体验第81-90页
        4.3.1 静态感知——空间要素的视觉感受第81-83页
        4.3.2 动态感知——动态化空间场所体验第83-87页
        4.3.3 逻辑感知——心理的归属感领域感第87-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新旧共生的形体塑造第91-117页
    5.1 新旧建筑的统一第91-102页
        5.1.1 立面形式的呼应第92-97页
        5.1.2 形体关系的协调第97-99页
        5.1.3 空间序列的延续第99-102页
    5.2 新旧建筑的对比第102-111页
        5.2.1 三角形构建雕塑感第103-107页
        5.2.2 竖向肌理虚实交融第107-109页
        5.2.3 建筑形体分割化解第109-111页
    5.3 新旧建筑的共生第111-115页
        5.3.1 新与旧的协调与统一第112-113页
        5.3.2 新与旧的关联与对话第113页
        5.3.3 新与旧的个性与变化第113-115页
    5.4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结论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3页
附录第123-145页
作者简介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鞍山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格局构建研究
下一篇: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的生态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