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区域选择合成多糖类衍生物手性固定相及色谱分离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手性拆分的意义第10-11页
    1.2 高效液相色谱第11页
    1.3 手性识别第11页
    1.4 三点作用模型机理第11-12页
    1.5 手性固定相的种类第12-17页
        1.5.1 多糖类手性固定相第13-15页
        1.5.2 分子印迹类手性固定相第15-16页
        1.5.3 冠醚类手性固定相第16-17页
    1.6 天然多糖的区域选择修饰第17-20页
        1.6.1 纤维素的区域选择修饰第17-18页
        1.6.2 淀粉的区域选择修饰第18-19页
        1.6.3 环糊精的区域选择修饰第19-20页
    1.7 本论文研究重点及意义第20-22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22-32页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22-24页
        2.1.1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1.2 实验仪器第23-24页
    2.2 实验步骤第24-29页
        2.2.1 溶剂的纯化第24页
        2.2.2 实验路线第24-25页
        2.2.3 区域选择性多糖衍生物的制备第25-28页
        2.2.4 涂覆型CSPs的制备第28-29页
    2.3 实验表征手段及方法第29-31页
        2.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29-30页
        2.3.2 核磁共振分析(NMR)第30页
        2.3.3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第30-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多糖类衍生物的表征第32-50页
    3.1 直链淀粉手性固定相衍生物的结构表征与分析第32-39页
        3.1.1 淀粉-6-三苯基甲基醚的表征与分析第32-33页
        3.1.2 淀粉[2,3-二(苯基氨基甲酸酯)-6-三苯基甲氧基]的表征与分析(CSP-1)第33-34页
        3.1.3 淀粉[2,3-二(苯基氨基甲酸酯)-6-羟基]的表征与分析第34-35页
        3.1.4 淀粉[2,3-二(苯基氨基甲酸酯)-6-(11-溴十一酸酯)]的表征与分析第35-37页
        3.1.5 淀粉[2,3-二(苯基氨基甲酸酯)-6-(11-叠氮十一酸酯)]的表征与分析(CSP-4)第37-38页
        3.1.6 淀粉[2,3-二(苯基氨基甲酸酯)-6-(11-富勒烯十一酸酯)]的表征与分析(CSP-6)第38-39页
    3.2 纤维素手性固定相衍生物的结构表征与分析第39-46页
        3.2.1 纤维素-6-三苯基甲基醚的表征与分析第39-40页
        3.2.2 纤维素[2,3-二(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6-三苯基甲氧基]的表征分析第40-41页
        3.2.3 纤维素[2,3-二(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6-羟基]的表征与分析第41-42页
        3.2.4 纤维素[2,3-二(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6-(11-溴十一酸酯)]的表征与分析(CSP-7)第42-44页
        3.2.5 纤维素[2,3-二(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6-(11-叠氮十一酸酯)]的表征与分析(CSP-8)第44-45页
        3.2.6 纤维素[2,3-二(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6-(11-富勒烯十一酸酯)]的表征与分析(CSP-9)第45-46页
    3.3 其它手性固定相的结构表征第46-48页
        3.3.1 淀粉[2,3-二(苯基氨基甲酸酯)-6-(6-叠氮己酸酯)]的表征与分析(CSP-3)第46页
        3.3.2 纤维素[2,3-二(苯基氨基甲酸酯)-6-三苯基甲氧基]的表征与分析(CSP-2)第46-47页
        3.3.3 纤维素[2,3-二(苯基氨基甲酸酯)-6(11-叠氮十一酸酯)]的表征与分析(CSP-5)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4章 多糖衍生物CSPS手性识别能力的研究第50-64页
    4.1 涂覆多糖衍生物CSPs的手性识别能力研究第50-62页
        4.1.1 不同主链结构对手性识别能力的研究第51-53页
        4.1.2 2-,3-位不同取代基对手性识别能力的研究第53-54页
        4.1.3 6-位不同链长对手性识别能力的研究第54-56页
        4.1.4 6-位不同端基结构对手性识别能力的研究第56-59页
        4.1.5 不同流动相比例下对手性识别能力的研究第59-62页
    4.2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结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4-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6FDA和1,5-NDA为主链的聚酰亚胺合成及热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廊固凹陷中北部资源潜力分析和油气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