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聚酰亚胺概述 | 第11页 |
1.2 聚酰亚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11-12页 |
1.3 聚酰亚胺的合成 | 第12-17页 |
1.3.1 传统的二酐二胺合成聚酰亚胺 | 第12-13页 |
1.3.2 改变单体合成聚酰亚胺 | 第13-16页 |
1.3.3 树突和超支化聚酰亚胺 | 第16-17页 |
1.4 聚酰亚胺的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 第17-19页 |
1.4.1 溶解性能 | 第17-18页 |
1.4.2 热性能 | 第18页 |
1.4.3 机械性能 | 第18页 |
1.4.4 光电性能 | 第18-19页 |
1.5 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分子设计 | 第19-24页 |
1.5.1 引入环状结构单元 | 第19-20页 |
1.5.2 引入不对称的结构 | 第20页 |
1.5.3 引入大的侧基 | 第20-21页 |
1.5.4 引入含氟基团 | 第21-22页 |
1.5.5 引入硅氧烷取代基团 | 第22-23页 |
1.5.6 引入杂环结构基团 | 第23-24页 |
1.6 苯乙炔苯酐封端的聚酰亚胺 | 第24页 |
1.7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 第24-2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7-28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7-2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3页 |
2.2.1 原料纯化 | 第29页 |
2.2.2 4-PEPA封端聚酰亚胺的合成 | 第29-30页 |
2.2.3 含苝基团共聚酰亚胺的合成 | 第30-31页 |
2.2.4 PSSQ封端聚酰亚胺的合成 | 第31-32页 |
2.2.5 聚酰亚胺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第32-33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33-34页 |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3页 |
2.3.2 凝胶渗透色谱(GPC) | 第33页 |
2.3.3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33页 |
2.3.4 热重分析(TGA) | 第33-34页 |
2.3.5 流变性能分析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4-PEPA封端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35-45页 |
3.1 4-PEPA封端聚酰亚胺的合成 | 第35-36页 |
3.2 4-PEPA封端聚酰亚胺的性能研究 | 第36-43页 |
3.2.1 红外光谱 | 第36-37页 |
3.2.2 溶解性能 | 第37-38页 |
3.2.3 分子量及其分布 | 第38-39页 |
3.2.4 流变性能 | 第39-40页 |
3.2.5 热性能 | 第40-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含苝基团共聚酰亚胺(PFNPx)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45-53页 |
4.1 PFNPx共聚酰亚胺的合成 | 第46-47页 |
4.2 PFNPx系列共聚酰亚胺的性能研究 | 第47-52页 |
4.2.1 红外光谱 | 第47-48页 |
4.2.2 溶解性能 | 第48-49页 |
4.2.3 分子量及其分布 | 第49-50页 |
4.2.4 热性能 | 第50-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PSSQ封端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53-63页 |
5.1 PSSQ封端聚酰亚胺的合成 | 第54-55页 |
5.2 PSSQ封端聚酰亚胺的性能研究 | 第55-61页 |
5.2.1 红外光谱 | 第55-58页 |
5.2.2 溶解性能 | 第58-59页 |
5.2.3 热性能 | 第59-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聚酞亚胺的热分解动力学 | 第63-73页 |
6.1 引言 | 第63-64页 |
6.2 聚酞亚胺的热分解动力学 | 第64-71页 |
6.2.1 特征分解温度的确定 | 第64-66页 |
6.2.2 热分解动力学计算 | 第66-7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