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1.2 国内外高校美育资源建设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 1.2.1 国外高校美育资源建设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2 国内高校美育资源建设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 1.3 研究设计 | 第18-19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1.3.2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4.2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 2 高校美育资源生态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 2.1.1 资源与教育资源 | 第21-22页 |
| 2.1.2 美育与美育资源 | 第22-23页 |
| 2.2 教育生态学相关概念 | 第23-25页 |
| 2.2.1 教育生态学 | 第23-24页 |
| 2.2.2 教育生态系统 | 第24页 |
| 2.2.3 教育生态环境 | 第24-25页 |
| 2.2.4 教育生态平衡 | 第25页 |
| 2.3 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 | 第25-29页 |
| 2.3.1 限制因子定律 | 第25-26页 |
| 2.3.2 “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 | 第26页 |
| 2.3.3 花盆效应 | 第26-27页 |
| 2.3.4 生态位 | 第27-29页 |
| 3 高校美育资源建设的生态学分析 | 第29-35页 |
| 3.1 高校美育资源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29-31页 |
| 3.1.1 美育人力资源是关键 | 第29-30页 |
| 3.1.2 美育物力资源是基础 | 第30页 |
| 3.1.3 美育信息资源是核心 | 第30-31页 |
| 3.2 高校美育资源的生态透视 | 第31-33页 |
| 3.2.1 人力资源与高校美育生态 | 第31-32页 |
| 3.2.2 物力资源与高校美育生态 | 第32页 |
| 3.2.3 信息资源与高校美育生态 | 第32-33页 |
| 3.3 高校美育资源建设的分析维度 | 第33-35页 |
| 3.3.1 主体与环境 | 第33页 |
| 3.3.2 遗传与变异 | 第33页 |
| 3.3.3 平衡与失衡 | 第33-35页 |
| 4 高校美育资源建设的生态失衡及成因 | 第35-53页 |
| 4.1 高校美育资源建设的生态失衡现象 | 第35-46页 |
| 4.1.1 高校美育资源供给不足 | 第35-42页 |
| 4.1.2 高校美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 第42-44页 |
| 4.1.3 高校美育资源利用率低 | 第44-46页 |
| 4.2 高校美育资源建设生态失衡的成因分析 | 第46-53页 |
| 4.2.1 内因:遗传因子和生态位的影响 | 第46-48页 |
| 4.2.2 外因: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48-53页 |
| 5 高校美育资源生态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 第53-59页 |
| 5.1 拓展美育生态位,扩大高校美育资源有效供给 | 第53-56页 |
| 5.1.1 充分挖掘美育资源 | 第53页 |
| 5.1.2 有效利用美育资源 | 第53-55页 |
| 5.1.3 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 第55-56页 |
| 5.2 打破花盆效应,实现高校美育协同进化 | 第56-57页 |
| 5.2.1 合理分配高校美育资源 | 第56页 |
| 5.2.2 促进高校间协同进化、实现优势互补 | 第56-57页 |
| 5.3 优化美育生态环境,促进高校美育持续健康发展 | 第57-59页 |
| 6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59-61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 6.2 不足之处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作者简历 | 第65-6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