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小学应急教育基础概念界定与体系构建 | 第22-32页 |
2.1 小学应急教育的概念 | 第22-23页 |
2.2 小学应急教育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2.1 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理论 | 第23-24页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4-25页 |
2.2.3 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 第25-26页 |
2.2.4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 第26-27页 |
2.3 小学应急教育的新阶段 | 第27-28页 |
2.4 新阶段我国小学应急教育体系构建 | 第28-32页 |
3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目标与原则优化研究 | 第32-36页 |
3.1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目标 | 第32-34页 |
3.1.1 小学生视角的应急教育目标 | 第32-33页 |
3.1.2 社会发展视角的小学应急教育目标 | 第33-34页 |
3.1.3 应急管理学科发展视角的小学应急教育目标 | 第34页 |
3.1.4 新阶段我国小学应急教育目标定位 | 第34页 |
3.2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原则 | 第34-36页 |
4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主体参与模式优化研究 | 第36-48页 |
4.1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主体参与现状及问题 | 第36-42页 |
4.1.1 政府部门 | 第36-38页 |
4.1.2 社会力量 | 第38-40页 |
4.1.3 学校 | 第40-42页 |
4.2 国外小学应急教育主体参与模式 | 第42-43页 |
4.3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主体协同联动模式设计 | 第43-48页 |
4.3.1 模式设计原则 | 第44页 |
4.3.2 小学应急教育主体协同联动模式 | 第44-48页 |
5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内容与方法优化研究 | 第48-72页 |
5.1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内容优化 | 第48-65页 |
5.1.1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内容现状及问题 | 第48-51页 |
5.1.2 国外小学应急教育内容设置 | 第51-53页 |
5.1.3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内容优化 | 第53-65页 |
5.2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方法优化研究 | 第65-70页 |
5.2.1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方法现状及问题 | 第65-66页 |
5.2.2 国内外小学应急教育方法选择 | 第66-68页 |
5.2.3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方法优化 | 第68-70页 |
5.3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实施方案设计 | 第70-72页 |
6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保障机制研究 | 第72-80页 |
6.1 完善立法,强化应急教育法律保障 | 第72-76页 |
6.1.1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立法现状及问题 | 第72-74页 |
6.1.2 国外小学应急教育立法现状 | 第74-75页 |
6.1.3 我国小学应急教育立法体系完善路径 | 第75-76页 |
6.2 建设校园应急文化,内化应急教育理念 | 第76页 |
6.3 实施教育评价,提升应急教育效果 | 第76-80页 |
6.3.1 评价主体 | 第77页 |
6.3.2 评价内容 | 第77页 |
6.3.3 评价方法 | 第77-8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0-81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附录1: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 第90-92页 |
附录2: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 第92-96页 |
附录3:访谈提纲 | 第96-98页 |
作者简历 | 第98-10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