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国外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东南亚地区初探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1页
图表目录第11-17页
1 绪论第17-33页
    1.1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第17-18页
        1.1.1 山地城镇化建设迫切需要广度和深度的山地城镇建设理论指导第17页
        1.1.2 东南亚地区与我国的联系密切性和发展相似性,具有现实意义第17页
        1.1.3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山地城镇化建设的问题第17-18页
    1.2 基本概念的解读第18-22页
        1.2.1 东南亚地区概念的界定第18页
        1.2.2 山地及山地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第18-21页
        1.2.3 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第21-22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2-28页
        1.3.1 国外关于东南亚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综述第22-25页
        1.3.2 国内关于东南亚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综述第25-28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8-30页
        1.4.1 研究目的第28-29页
        1.4.2 研究意义第29-30页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第30-33页
        1.5.1 研究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指导下的综合研究第30页
        1.5.2 研究历史阶段划分第30-31页
        1.5.3 论文组织框架第31页
        1.5.4 论文内容安排第31-33页
2 东南亚地区山地城市发展概述第33-53页
    2.1 山地城市生成发展环境特征第33-43页
        2.1.1 自然地理环境第33-35页
        2.1.2 社会经济发展第35-38页
        2.1.3 历史文化传统第38-42页
        2.1.4 交通环境特征第42-43页
    2.2 东南亚地区城市化发展第43-47页
        2.2.1 城市化发展概述第43-45页
        2.2.2 城市发展概述第45-47页
    2.3 山地城市分布规律第47-49页
        2.3.1 古代时期—山地城市随农业资源分区分布第47-48页
        2.3.2 殖民时期—山地城市选址沿主要港口分布向内陆地区扩张第48-49页
        2.3.3 近现代时期—山地城市选址呈卫星城依附大城市分布第49页
    2.4 山地城市类型分类第49-51页
        2.4.1 不同地形地貌分类第49-50页
        2.4.2 职能属性的分类第50页
        2.4.3 等级体系分类第50-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3 东南亚地区古代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第53-93页
    3.1 东南亚地区古代时期城市发展背景与概述第53-57页
        3.1.1 古代时期城市发展背景第53-55页
        3.1.2 古代时期城市发展第55-57页
    3.2 东南亚地区古代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进程第57-81页
        3.2.1 古代时期山地城市总体概述第57-61页
        3.2.2 古代时期各国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案列分析第61-80页
        3.2.3 古代各国山地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构成要素第80-81页
    3.3 东南亚地区古代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子第81-85页
        3.3.1 宗教影响因子第81-83页
        3.3.2 自然地理影响因子第83-84页
        3.3.3 文化影响因子第84页
        3.3.4 政治影响因子第84页
        3.3.5 经济影响因子第84-85页
    3.4 东南亚地区古代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模式与特征第85-91页
        3.4.1 印度文化主导下的古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第85-89页
        3.4.2 中国文化主导下的古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第89-90页
        3.4.3 古代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评价第90-91页
    3.5 本章小结第91-93页
4 东南亚地区殖民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第93-129页
    4.1 东南亚地区殖民时期城市发展背景与概述第93-99页
        4.1.1 城市发展背景第93-95页
        4.1.2 城市发展概述第95-99页
    4.2 东南亚地区殖民时期山地城市发展进程第99-120页
        4.2.1 殖民时期山地城市发展总体概述第99-103页
        4.2.2 殖民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案列分析第103-119页
        4.2.3 殖民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第119-120页
    4.3 东南亚地区殖民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子第120-124页
        4.3.1 政治影响因子第120-121页
        4.3.2 经济影响因子第121页
        4.3.3 自然地理影响因子第121-122页
        4.3.4 社会影响因子第122页
        4.3.5 宗教文化影响因子第122-123页
        4.3.6 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影响第123-124页
    4.4 东南亚地区殖民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模式第124-128页
        4.4.1 传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自由生长型第124-125页
        4.4.2 殖民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导向型第125-128页
        4.4.3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评价第128页
    4.5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5 东南亚地区近现代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第129-159页
    5.1 东南亚地区近现代山地城市发展背景第129-132页
        5.1.1 发展背景第129页
        5.1.2 城市发展概述第129-132页
    5.2 近现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进程第132-151页
        5.2.1 山地城市发展总体概述第132-133页
        5.2.2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案列分析第133-151页
    5.3 东南亚近现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子第151-152页
        5.3.1 政治影响第151页
        5.3.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151-152页
        5.3.3 社会影响第152页
    5.4 东南亚地区近现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模式与特征第152-158页
        5.4.1 文化复兴下传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第152-153页
        5.4.2 现代多元下殖民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第153-154页
        5.4.3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第154-157页
        5.4.4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评价第157-158页
    5.5 本章小结第158-159页
6 东南亚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总体认知第159-181页
    6.1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进化规律第159-167页
        6.1.1 空间形态进化论基本理念第159-162页
        6.1.2 东南亚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进化轨迹第162-164页
        6.1.3 东南亚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进化内在动力第164-167页
    6.3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图谱第167-180页
        6.3.1 山地城市地形的分解简化第168-171页
        6.3.2 空间结构形态类型分类第171-172页
        6.3.3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图谱第172-174页
        6.3.4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实证第174-180页
    6.4 本章小结第180-181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81-183页
    7.1 主要结论第181页
    7.2 论文的创新点第181-182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82-183页
致谢第183-185页
参考文献第185-191页
附录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自然观的博览建筑空间研究
下一篇:中国古代府县城市自然适应性研究--以古代丽江、苏州、保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