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 第13页 |
1.1.2 近年来对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忽略 | 第13-14页 |
1.2 研究对象概念解析 | 第14-17页 |
1.2.1 关于府县城市 | 第14-15页 |
1.2.2 关于适应性 | 第15页 |
1.2.3 城市自然适应性 | 第15-16页 |
1.2.4 研究的主体对象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3.1 历史研究的本体价值 | 第17页 |
1.3.2 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9-21页 |
2 研究进展综述 | 第21-33页 |
2.1 关于中国古代府县城市规划的研究 | 第21-25页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2.1.3 研究述评 | 第24-25页 |
2.2 关于城市与自然相适应的研究 | 第25-33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5-28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8-31页 |
2.2.3 研究述评 | 第31-33页 |
3 中国古代府县城市地形适应性研究 | 第33-61页 |
3.1 城市营建适应地形的理论思想 | 第34-36页 |
3.1.1 大山之下,广川之上 | 第34-35页 |
3.1.2 择“中”而立 | 第35页 |
3.1.3 因天材,就地利 | 第35-36页 |
3.1.4 轴线对山 | 第36页 |
3.2 古代丽江地形适应性 | 第36-45页 |
3.2.1 城市选址——山川险要,用水足而沟防省 | 第39-42页 |
3.2.2 空间格局——三山为屏,一川相连 | 第42-44页 |
3.2.3 城市肌理——顺山随水错结庐 | 第44页 |
3.2.4 技术问题——结合地形的建筑布局 | 第44-45页 |
3.3 古代苏州地形适应性 | 第45-51页 |
3.3.1 城市选址——面水无浸润之害,而得水利之益 | 第49-50页 |
3.3.2 空间布局——水陆相邻,河街平行 | 第50-51页 |
3.3.3 城市肌理——江南水巷 | 第51页 |
3.4 古代保定地形适应性 | 第51-56页 |
3.4.1 城市选址——山环水抱,用水足 | 第53-55页 |
3.4.2 空间格局——“靴城”,规整有序 | 第55-56页 |
3.4.3 城市肌理——里坊 | 第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61页 |
4 中国古代府县城市河流水系适应性研究 | 第61-93页 |
4.1 城市营建适应水系的理论思想 | 第63-66页 |
4.1.1 《管子》中的水系适应性理论 | 第63-64页 |
4.1.2 风水中的水系适应性理论 | 第64-66页 |
4.2 古代丽江水系适应性 | 第66-74页 |
4.2.1 城市选址——生态选择,安全格局 | 第67-68页 |
4.2.2 空间格局及形态——放射枝状,错落有致 | 第68-70页 |
4.2.3 城市肌理——因水成势,尺度宜人,致密自由 | 第70-72页 |
4.2.4 城市用水——科学用水,放水冲街 | 第72-73页 |
4.2.5 城市防洪——自然演变,奖罚机制,修建泄洪桥 | 第73-74页 |
4.3 古代苏州水系适应性 | 第74-85页 |
4.3.1 城市选址——蓄水防洪,航运优越 | 第75-76页 |
4.3.2 空间格局——双棋盘,沿河发展,城墙城门因水制宜 | 第76-78页 |
4.3.3 城市肌理——三横四直,带状水巷 | 第78-81页 |
4.3.4 城市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第81-82页 |
4.3.5 城市防洪——水利建设,水门基础,城门构造 | 第82-85页 |
4.4 古代保定水系适应性 | 第85-89页 |
4.4.1 城市选址——鸡距泉水,贯穿纵横 | 第85-86页 |
4.4.2 空间格局——北四南五,鸡距绕城 | 第86-87页 |
4.4.3 城市园林——莲漪清艳 | 第87-88页 |
4.4.4 城市防洪——疏浚河道,建闸筑堤 | 第88-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3页 |
5 中国古代府县城市气候适应性研究 | 第93-111页 |
5.1 城市营建适应气候的理论思想 | 第94-96页 |
5.1.1 坐北朝南——接纳阳光、获取热量 | 第94页 |
5.1.2 藏风聚气——营造良好的小气候 | 第94-95页 |
5.1.3 面水而居——调节气温 | 第95页 |
5.1.4 方形城市——四季和空间的配合 | 第95-96页 |
5.2 丽江 | 第96-100页 |
5.2.1 城市选址——向阳暖和,冬避寒风,夏导凉风 | 第96-97页 |
5.2.2 空间格局——靠山依水,背山向阳,藏风聚气 | 第97页 |
5.2.3 城市肌理——建筑致密,合院保暖 | 第97-98页 |
5.2.4 技术问题——建筑结构,屋面山墙,照壁 | 第98-100页 |
5.3 苏州 | 第100-103页 |
5.3.1 城市选址——尽量远离太湖湿气,地势稍高 | 第100页 |
5.3.2 空间格局——方位南偏东,水网密布,园林广布 | 第100-101页 |
5.3.3 城市肌理——横河、直河两侧的建筑布局 | 第101-102页 |
5.3.4 技术问题——天井和窗的合理组织 | 第102-103页 |
5.4 保定 | 第103-108页 |
5.4.1 城市选址——向阳暖和,山脉挡风,水系调温 | 第103-104页 |
5.4.2 空间格局——方位南偏西,导夏季风 | 第104-105页 |
5.4.3 城市肌理——干道错开,里坊 | 第105-107页 |
5.3.4 技术问题——建筑高度、间距,窗的布局 | 第107-1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8-111页 |
6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第111-11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11-114页 |
6.1.1 从宏观到微观的因地制宜性 | 第111-112页 |
6.1.2 从“逐水而居”到“理水而兴”的因水制宜性 | 第112-113页 |
6.1.3 从被动到主动的趋利避害的气候适应性 | 第113-114页 |
6.2 启示与展望 | 第114-119页 |
6.2.1 启示 | 第114-116页 |
6.2.2 展望 | 第116-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附录 | 第125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展的论文目录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