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观的博览建筑空间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6-3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8页 |
1.1.1 趋同的建筑文化 | 第16页 |
1.1.2 博览建筑的繁荣与问题的并存 | 第16-17页 |
1.1.3 探析建筑空间创作的文化本源 | 第17-18页 |
1.1.4 补充博览建筑空间的设计依据 | 第18页 |
1.2 研究对象的定义与范围限定 | 第18-21页 |
1.2.1 博览建筑概述 | 第18-20页 |
1.2.2 自然观概述 | 第20页 |
1.2.3 研究范围限定 | 第20-21页 |
1.3 文献综述和研究指导思想 | 第21-27页 |
1.3.1 有关博览建筑的研究 | 第21-24页 |
1.3.2 有关自然观的建筑理论 | 第24-26页 |
1.3.3 本文指导思想 | 第26-27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27-3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2 基础研究 | 第30-60页 |
2.1 中西方建筑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状况 | 第30-37页 |
2.1.1 西方建筑自然观历史演变 | 第30-35页 |
2.1.2 中国建筑自然观呈现状态 | 第35-37页 |
2.2 建筑与自然的关联概述 | 第37-45页 |
2.2.1 关联内容 | 第38-40页 |
2.2.2 关联准则 | 第40页 |
2.2.3 关联方式 | 第40-45页 |
2.3 博览建筑发展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 第45-49页 |
2.3.1 博览建筑的历史演变 | 第45-48页 |
2.3.2 博览建筑的发展趋势 | 第48-49页 |
2.4 博览建筑空间中观众的行为与需求 | 第49-51页 |
2.4.1 观众观览的行为 | 第49-50页 |
2.4.2 观众需求的分析 | 第50-51页 |
2.5 对调研案例的分析 | 第51-5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3 顺应自然的博览建筑外部空间 | 第60-78页 |
3.1 博览建筑外部空间的概述 | 第60-63页 |
3.1.1 博览建筑外部空间的组成 | 第60-61页 |
3.1.2 博览建筑外部空间的特点 | 第61-63页 |
3.2 外部空间中自然要素分析 | 第63-69页 |
3.2.1 自然气候 | 第63页 |
3.2.2 自然地形 | 第63-64页 |
3.2.3 自然景观 | 第64-69页 |
3.3 基于自然的博览建筑外部空间特点 | 第69-76页 |
3.3.1 选址与博览建筑类型的影响 | 第69-70页 |
3.3.2 整体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 第70-71页 |
3.3.3 建筑形态对自然环境的回应 | 第71-75页 |
3.3.4 外部展场与自然要素的结合 | 第75-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4 融入自然的博览建筑内部空间 | 第78-102页 |
4.1 博览建筑内部空间概述 | 第78-80页 |
4.1.1 博览建筑内部空间组成 | 第78-79页 |
4.1.2 博览建筑内部空间特点 | 第79-80页 |
4.2 内部空间中自然要素分析 | 第80-94页 |
4.2.1 自然光影 | 第80-87页 |
4.2.2 自然通风 | 第87-89页 |
4.2.3 自然水体 | 第89-91页 |
4.2.4 自然植物 | 第91-92页 |
4.2.5 自然材料 | 第92-94页 |
4.3 基于自然的博览建筑内部空间特点 | 第94-100页 |
4.3.1 内部空间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 第94-97页 |
4.3.2 展品布展与自然要素的融合 | 第97-99页 |
4.3.3 休闲空间与自然要素的结合 | 第99-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5 结合自然的流线与空间序列 | 第102-120页 |
5.1 流线组织与空间序列基本特点 | 第102-111页 |
5.1.1 空间流线组织概述 | 第102-106页 |
5.1.2 空间序列组织概说 | 第106-111页 |
5.2 基于自然的流线组织特点 | 第111-115页 |
5.2.1 自然流线的水平性 | 第111-112页 |
5.2.2 观览视线的外向性 | 第112-113页 |
5.2.3 内外流线的连续性 | 第113-114页 |
5.2.4 组织手法的地域性 | 第114-115页 |
5.3 基于自然的空间序列展开特点 | 第115-118页 |
5.3.1 自然元素的表象性 | 第115-116页 |
5.3.2 自然意境的抽象性 | 第116-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6 博览建筑空间与自然结合的原则与策略 | 第120-152页 |
6.1 建筑空间与自然结合的原则 | 第120-122页 |
6.1.1 生态性原则 | 第120页 |
6.1.2 节能性原则 | 第120页 |
6.1.3 开放性原则 | 第120页 |
6.1.4 互动性原则 | 第120页 |
6.1.5 人性化原则 | 第120-121页 |
6.1.6 情感性原则 | 第121-122页 |
6.2 外部空间结合自然环境的策略 | 第122-134页 |
6.2.1 布局融入环境肌理 | 第122-124页 |
6.2.2 体量顺应自然地形 | 第124-128页 |
6.2.3 造型借鉴自然形态 | 第128-134页 |
6.3 内部空间结合自然要素的策略 | 第134-143页 |
6.3.1 模糊内外边界 | 第134-135页 |
6.3.2 塑造自然光影 | 第135-138页 |
6.3.3 使用自然材料 | 第138-141页 |
6.3.4 引入自然水体 | 第141-143页 |
6.4 结合自然的流线与空间序列组织策略 | 第143-152页 |
6.4.1 穿插自然元素 | 第143-148页 |
6.4.2 依托自然地形 | 第148-149页 |
6.4.3 隐喻自然意境 | 第149-152页 |
7 思考与展望 | 第152-156页 |
7.1 由本文衍发的一些思考 | 第152-153页 |
7.2 对未来建筑发展的展望 | 第153-156页 |
7.2.1 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 第153-154页 |
7.2.2 宣扬文化的原动力 | 第154-156页 |
8 结论 | 第156-158页 |
致谢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4页 |
附录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