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图目录 | 第12-15页 |
表目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6-18页 |
1.1.2 学术背景 | 第18页 |
1.2 研究对象、范围及内容 | 第18-20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9-20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 | 第23-44页 |
2.1 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综述 | 第23-26页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2.1.2 研究的层级结构 | 第25-26页 |
2.2 中心地理论 | 第26-28页 |
2.2.1 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2.2.2 指导意义 | 第27-28页 |
2.3 开放建筑理论 | 第28-31页 |
2.3.1 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2.3.2 指导意义 | 第30-31页 |
2.4 遗产建筑的保护及再利用 | 第31-32页 |
2.4.1 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2.4.2 指导意义 | 第32页 |
2.5 环境心理学 | 第32-34页 |
2.5.1 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2.5.2 指导意义 | 第33-34页 |
2.6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 | 第34-38页 |
2.6.1 项目简介 | 第34-37页 |
2.6.2 经验总结 | 第37-38页 |
2.7 伦敦奥运赛后利用 | 第38-43页 |
2.7.1 项目简介 | 第38-42页 |
2.7.2 经验总结 | 第42-43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广州海心沙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争议 | 第44-67页 |
3.1 亚运前海心沙的发展历程 | 第44-52页 |
3.1.1 广州城的发展轴 | 第44-48页 |
3.1.2 海心沙岛的历史 | 第48-49页 |
3.1.3 亚运前海心沙岛的规划设计方案 | 第49-52页 |
3.2 亚运时期海心沙的发展情况 | 第52-62页 |
3.2.1 “亚运之舟”方案筹备 | 第52-54页 |
3.2.2 “亚运之舟”方案介绍 | 第54-62页 |
3.3 亚运后海心沙面临的争议 | 第62-65页 |
3.3.1 海心沙的运营问题 | 第62-63页 |
3.3.2 海心沙的改造方案 | 第63-65页 |
3.4 海心沙发展历程的演变对比 | 第65-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亚运后广州海心沙现状问题及研究分析 | 第67-83页 |
4.1 使用主体的调研及现状问题 | 第67-72页 |
4.1.1 对市民群众的问卷调研 | 第67-70页 |
4.1.2 对海心沙设计师的访谈调研 | 第70页 |
4.1.3 其他设计师的意见 | 第70-72页 |
4.1.4 使用主体调研结果的纵向对比 | 第72页 |
4.2 亚运后广州海心沙的现状问题 | 第72-80页 |
4.2.1 亚运遗产问题 | 第73-75页 |
4.2.2 业态定位问题 | 第75-76页 |
4.2.3 城市设计问题 | 第76-78页 |
4.2.4 建筑改造问题 | 第78-80页 |
4.2.5 可持续发展问题 | 第80页 |
4.3 亚运后广州海心沙现状问题的分析 | 第80-81页 |
4.3.1 使用者的主体分析 | 第80-81页 |
4.3.2 海心沙的客体分析 | 第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亚运后广州海心沙的改造策略研究 | 第83-110页 |
5.1 亚运后广州海心沙的改造原则 | 第83页 |
5.1.1 整体一致原则 | 第83页 |
5.1.2 公共平等原则 | 第83页 |
5.1.3 持续发展原则 | 第83页 |
5.2 亚运后广州海心沙的改造目标 | 第83-85页 |
5.2.1 近期目标 | 第83-84页 |
5.2.2 长期目标 | 第84-85页 |
5.3 “基于亚运历史现状、具有开放性的体育公园及其配套建筑” | 第85-91页 |
5.3.1 相关概念 | 第85页 |
5.3.2 方案概述 | 第85-91页 |
5.4 城市设计模式研究 | 第91-100页 |
5.4.1 城市空间 | 第91-93页 |
5.4.2 选址与用地 | 第93-96页 |
5.4.3 业态与交通 | 第96-97页 |
5.4.4 规划结构 | 第97-99页 |
5.4.5 景观环境 | 第99-100页 |
5.5 建筑设计模式研究 | 第100-108页 |
5.5.1 建筑形体 | 第100-102页 |
5.5.2 建筑立面 | 第102-104页 |
5.5.3 建筑改造 | 第104-107页 |
5.5.4 地下空间改造 | 第107-108页 |
5.6 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亚运后广州海心沙改造策略研究的展望与不足 | 第110-112页 |
6.1 未来的展望 | 第110页 |
6.1.1 社会展望 | 第110页 |
6.1.2 学术展望 | 第110页 |
6.2 存在的不足 | 第110-112页 |
6.2.1 学科范围 | 第110-111页 |
6.2.2 研究方法 | 第111页 |
6.2.3 评价标准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附录 | 第117-134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117-119页 |
附录2 访谈稿归纳 | 第119-122页 |
附录3 2004 年海心沙设计竞赛中标方案 | 第122-124页 |
附录4 2008 年海心沙设计竞赛中标方案 | 第124-125页 |
附录5 2008 年海心沙设计竞赛调整方案 | 第125-127页 |
附录6 “亚运之舟”海心沙建筑设计方案 | 第127-133页 |
附录7 天河区海心沙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征询意见公示 | 第133-13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附件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