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广州工业发展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广州城市形态相关研究 | 第13页 |
1.3 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1.3.1 对象范围 | 第13页 |
1.3.2 地区范围 | 第13-14页 |
1.3.3 时间范围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晚清时期(1840~1911 年) | 第16-38页 |
2.1 时代背景 | 第16页 |
2.2 工业发展 | 第16-35页 |
2.2.1 鸦片战争后(1840~1861 年) | 第16-20页 |
2.2.2 洋务运动时期(1861~1894 年) | 第20-26页 |
2.2.3 甲午战争后(1894~1911 年) | 第26-33页 |
2.2.4 小结 | 第33-35页 |
2.3 城市形态演变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1911~1949 年) | 第38-101页 |
3.1 时代背景 | 第38页 |
3.2 工业发展 | 第38-95页 |
3.2.1 辛亥革命后(1911~1929 年) | 第38-54页 |
3.2.2 陈济棠主粤时期(1929~1937 年) | 第54-70页 |
3.2.3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年) | 第70-81页 |
3.2.4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1949 年) | 第81-93页 |
3.2.5 小结 | 第93-95页 |
3.3 城市形态演变 | 第95-10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四章 建国初期(1949~1978 年) | 第101-131页 |
4.1 时代背景 | 第101页 |
4.2 工业发展 | 第101-126页 |
4.2.1 国民经济恢复及转型时期(1949~1958 年) | 第101-113页 |
4.2.2 大规模经济建设及调整时期(1958~1966 年) | 第113-121页 |
4.2.3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 年) | 第121-125页 |
4.2.4 小结 | 第125-126页 |
4.3 城市形态演变 | 第126-13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二十年(1978~2000 年) | 第131-146页 |
5.1 时代背景 | 第131页 |
5.2 工业发展 | 第131-143页 |
5.2.1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4 年) | 第131-135页 |
5.2.2 广州技术经济开发区发展时期(1984~1991 年) | 第135-137页 |
5.2.3 工业郊区化加速时期(1991~2000 年) | 第137-142页 |
5.2.4 小结 | 第142-143页 |
5.3 城市形态演变 | 第143-1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结论 | 第146-152页 |
1 广州工业发展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关系 | 第146-150页 |
1.1 工业发展进程 | 第146-148页 |
1.2 城市形态的演变轨迹 | 第148-150页 |
1.3 两者联系 | 第150页 |
2 创新成果 | 第150-151页 |
3 不足与局限 | 第151页 |
4 未来展望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6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附件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