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18页 |
1 洛美沙星概述 | 第14-15页 |
1.1 洛美沙星的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1.2 洛美沙星抗菌机理及药代动力学 | 第15页 |
1.3 洛美沙星临床中的不良反应 | 第15页 |
2 洛美沙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2.1 微生物法 | 第15-16页 |
2.2 理化检测法 | 第16-17页 |
2.2.1 毛细管电泳法 | 第16页 |
2.2.2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16页 |
2.2.3 荧光分光光度法 | 第16页 |
2.2.4 化学发光法 | 第16-17页 |
2.2.5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7页 |
2.3 免疫学方法 | 第17页 |
3 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洛美沙星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 第18-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18页 |
1.4 主要溶液系统 | 第18-19页 |
1.5 洛美沙星人工抗原的制备及纯化 | 第19-21页 |
1.5.1 透析袋的处理 | 第19页 |
1.5.2 免疫原合成及初步纯化 | 第19-20页 |
1.5.3 检测原合成及初步纯化 | 第20-21页 |
1.6 人工抗原的鉴定 | 第21-22页 |
1.6.1 人工抗原的初步鉴定 | 第21-22页 |
1.6.2 人工抗原免疫学方法的鉴定 | 第22页 |
2 结果 | 第22-27页 |
2.1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 第22-23页 |
2.2 紫外分光光度法鉴定结果 | 第23-26页 |
2.2.1 免疫原A | 第23页 |
2.2.2 免疫原B | 第23-24页 |
2.2.3 检测原 | 第24页 |
2.2.4 偶联比的测定 | 第24-26页 |
2.3 SDS-PAGE鉴定结果 | 第26页 |
2.4 免疫学方法鉴定结果 | 第26-27页 |
3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洛美沙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第29-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7页 |
1.1 实验动物与生物材料 | 第29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1.3 实验仪器与耗材 | 第29-30页 |
1.4 主要溶液系统 | 第30-31页 |
1.4.1 ELISA工作液 | 第30页 |
1.4.2 细胞培养溶液 | 第30-31页 |
1.4.3 纯化使用液 | 第31页 |
1.5 洛美沙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1-36页 |
1.5.1 动物免疫程序 | 第31-32页 |
1.5.2 ELISA筛选方法的建立 | 第32-33页 |
1.5.3 细胞融合与培养 | 第33-35页 |
1.5.4 杂交瘤细胞株稳定性测试及建株 | 第35页 |
1.5.5 单克隆抗体大量制备 | 第35页 |
1.5.6 单克隆抗体纯化 | 第35-36页 |
1.6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36-37页 |
1.6.1 蛋白浓度及纯化回收率测定 | 第36页 |
1.6.2 SDS-PAGE鉴定抗体纯化效果 | 第36页 |
1.6.3 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 | 第36页 |
1.6.4 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 第36-37页 |
1.6.5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 第37页 |
2 结果 | 第37-41页 |
2.1 包被抗原的工作浓度及阳性血清效价的确定 | 第37页 |
2.2 融合前SP2/0及杂交瘤细胞生长状态 | 第37-38页 |
2.3 单抗细胞株的建立和稳定性 | 第38页 |
2.4 腹水的制备 | 第38-39页 |
2.5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39-41页 |
2.5.1 单抗蛋白浓度及纯化回收率测定 | 第39页 |
2.5.2 SDS-PAGE检测单抗纯化效果 | 第39-40页 |
2.5.3 单抗效价的测定 | 第40页 |
2.5.4 单抗亚型鉴定 | 第40-41页 |
2.5.5 单抗的特异性鉴定 | 第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鲜奶中洛美沙星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43-5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1.1 实验样品 | 第43页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3页 |
1.3 ELISA工作液 | 第43页 |
1.4 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3-44页 |
1.4.1 最佳封闭液的确定 | 第43页 |
1.4.2 抗原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3页 |
1.4.3 CiELISA标准工作曲线及相关参数 | 第43-44页 |
1.5 样品添加回收实验 | 第44-45页 |
1.5.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44页 |
1.5.2 样品基质干扰 | 第44页 |
1.5.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页 |
1.5.4 样品中洛美沙星回收率的测定 | 第44-45页 |
2 结果 | 第45-49页 |
2.1 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5-47页 |
2.1.1 最佳封闭液的确定 | 第45页 |
2.1.2 抗原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5-46页 |
2.1.3 CiELISA标准工作曲线及相关参数 | 第46-47页 |
2.2 洛美沙星单克隆抗体的初步应用 | 第47-49页 |
2.2.1 样品基质干扰 | 第47-48页 |
2.2.2 样品溶液中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8页 |
2.2.3 样品中洛美沙星回收率的测定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全文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