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3-28页 |
2.1 创伤后成长研究综述 | 第13-24页 |
2.1.1 创伤后成长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创伤后成长的测量 | 第13-15页 |
2.1.3 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 | 第15-20页 |
2.1.4 PTG 的理论模型 | 第20-22页 |
2.1.5 创伤后成长的干预策略 | 第22-24页 |
2.2 创伤事件类型及严重性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2.3 心理韧性相关研究 | 第25-28页 |
2.3.1 定义 | 第25页 |
2.3.2 心理韧性的模型 | 第25-26页 |
2.3.3 测量 | 第26-28页 |
3 研究构想 | 第28-29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8页 |
3.2 研究程序 | 第28页 |
3.3 方法与统计 | 第28-29页 |
4 研究一 | 第29-34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4.2.1 被试 | 第29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4.2.3 统计方法 | 第30页 |
4.3 研究程序 | 第30-3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4.4.1 项目分析 | 第31页 |
4.4.2 PTGI 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31-32页 |
4.4.3 PTGI 量表和焦虑、抑郁问卷的描述统计及信效度分析 | 第32-34页 |
5 研究二 | 第34-43页 |
5.1 编制量表和形成预测问卷 | 第34-37页 |
5.1.1 调查目的 | 第34页 |
5.1.2 调查对象 | 第34页 |
5.1.3 调查材料 | 第34-35页 |
5.1.4 调查结果 | 第35-36页 |
5.1.5 大学生创伤后成长量表项目形成 | 第36-37页 |
5.2 形成正式问卷 | 第37-43页 |
5.2.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5.2.2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5.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3页 |
6 研究三 | 第43-49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6.2.1 被试 | 第43页 |
6.2.2 研究工具 | 第43-44页 |
6.2.3 统计方法 | 第4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6.3.1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 第44-46页 |
6.3.2 大学生创伤后成长在事件类型、主观严重性上的差异分析 | 第46页 |
6.3.3 大学生创伤后成长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及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6.3.4 主观严重性和心理韧性各维度对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预测分析 | 第47-49页 |
7 讨论 | 第49-55页 |
7.1 国外大学生创伤后成长问卷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 第49页 |
7.2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7.2.1 自编大学生创伤后成长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第49-50页 |
7.2.2 创伤后成长总体调查情况分析 | 第50页 |
7.2.3 大学生创伤后成长在事件类型、主观严重性上的差异分析 | 第50-51页 |
7.2.4 大学生创伤后成长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及差异分析 | 第51-52页 |
7.2.5 主观严重性和心理韧性对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预测分析 | 第52-53页 |
7.3 研究中的不足及展望 | 第53-55页 |
8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 | 第6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