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生命和生命教育解读 | 第16-22页 |
2.1 生命 | 第16-17页 |
2.1.1 生命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生命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 生命教育 | 第17-22页 |
2.2.1 生命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脉络 | 第17-21页 |
2.2.2 生命教育的内涵 | 第21-22页 |
第3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2-30页 |
3.1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 第22-23页 |
3.1.1 大学生生命教育缺乏硬性约束 | 第22页 |
3.1.2 大学生生命教育尚未形成课程体系 | 第22-23页 |
3.1.3 大学生生命教育专业师资相对不足 | 第23页 |
3.2 大学生生命认识误区 | 第23-25页 |
3.2.1 游戏人生 | 第23-24页 |
3.2.2 轻视生命 | 第24页 |
3.2.3 暴虐生命 | 第24-25页 |
3.3 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30页 |
3.3.1 自身原因 | 第25-26页 |
3.3.2 家庭影响 | 第26-27页 |
3.3.3 社会环境影响 | 第27-30页 |
第4章 和谐视阈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内容 | 第30-35页 |
4.1 和谐视阈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 第30-31页 |
4.1.1 生命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生命关怀 | 第30页 |
4.1.2 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 第30页 |
4.1.3 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 第30-31页 |
4.1.4 生命教育推动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31页 |
4.2 和谐视阈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 第31-35页 |
4.2.1 多角度的生命教育 | 第31-33页 |
4.2.2 和谐的生命关系教育 | 第33-35页 |
第5章 和谐视阈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 | 第35-43页 |
5.1 完善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 第35-36页 |
5.1.1 以理论研究引领生命教育 | 第35页 |
5.1.2 以专门学科主导生命教育 | 第35页 |
5.1.3 以专业教师实施生命教育 | 第35-36页 |
5.1.4 以其他学科充实生命教育 | 第36页 |
5.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36-37页 |
5.2.1 融合文化活动与生命教育 | 第36-37页 |
5.2.2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与载体 | 第37页 |
5.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第37-39页 |
5.3.1 以专业实习强化生命教育 | 第37-38页 |
5.3.2 以志愿活动提升生命教育 | 第38页 |
5.3.3 以专题活动丰富生命教育 | 第38-39页 |
5.4 营造生命教育环境 | 第39-41页 |
5.4.1 构建人文和谐的校园环境 | 第39页 |
5.4.2 富有生命情怀的家庭环境 | 第39-40页 |
5.4.3 充满生命关爱的社会环境 | 第40页 |
5.4.4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 | 第40-41页 |
5.5 挖掘生命教育资源 | 第41-43页 |
5.5.1 利用心理咨询机构平台 | 第41页 |
5.5.2 学习大学生先进事迹 | 第41页 |
5.5.3 回归红色革命文化传统 | 第41-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